最初的、毁灭性的打击过后,幸存的英吉帝国炮兵终于从地狱般的震撼中反应过来。一些远离主要打击区域,或者隐藏得足够深的炮兵单位,开始不顾一切地组织反击。
在第11炮兵团的阵地上,团长迈克尔·柯林斯上校双目赤红,他的半边脸被冲击波划伤,鲜血直流。他嘶吼着,用脚踹着那些被吓得呆若木鸡的士兵。
“反击!为了国王!为了帝国!给我反击!”
在他的催促下,几门幸存的5.5英寸加农炮被推出了掩体。炮手们用颤抖的手装填着炮弹,测距员拼命地根据对方炮口焰的方向,估算着大致的射击诸元。
“开火!开火!”
几门英吉火炮发出了孱弱的怒吼,将炮弹射向了远方。然而,残酷的现实给了他们最沉重的一击。他们打出的炮弹,在空中飞行了二十多公里后,便无力地坠落在空无一人的山谷中,距离大夏帝国炮兵的最近阵地,还差着整整十几公里。
射程,够不到!
这是一种比被直接摧毁更令人绝望的体验。他们就像一个臂展只有一米的拳手,在面对一个臂展十米的巨人。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的拳头一次又一次地砸在自己脸上,而自己拼尽全力的挥拳,却连对方的衣角都碰不到。
就在他们徒劳反击的同时,林虎的第二波打击命令已经下达。
五个国防军标准炮兵师的远程炮火,正式加入了这场盛宴。超过三百门170毫米Kanone 18远程加农炮和210毫米orser 18重型榴弹炮,组成的第二打击梯队,对那些在第一波打击中幸存的、以及刚刚暴露了自己位置的英吉炮兵阵地,展开了持续的、外科手术刀式的精确“点名”。
在高空,数架“鹰眼”炮兵侦察机(德国bV-141侦察机)在“雕”级战斗机的护航下,悠闲地盘旋着。机腹下的高清光学和红外侦察吊舱,将地面上任何一个炮口焰,任何一个异常的热源,都清晰地捕捉下来。
柯林斯上校的阵地,刚刚发射了三轮炮弹,便被天上的“鹰眼”牢牢锁定。
“发现敌方炮兵阵地,坐标xxx, YYY。四门5.5英寸炮,请求火力覆盖!”
坐标数据通过数据链,瞬间传回了后方属于第一炮兵师的指挥车。车内的火控计算机,飞速地解算着风速、气压、药温、地球自转偏向力等数十个参数,在几秒钟内就得出了最精确的射击诸元。
“目标锁定!‘长矛’一号至四号,急速射,一轮覆盖!”
十几秒后,柯林斯上校和他那勇敢的炮手们,就听到了他们人生中最后的声音——那是十几发170毫米炮弹由远及近,汇聚成一股的死亡尖啸。
炮弹如同长了眼睛一般,准确地覆盖了那片小小的阵地。爆炸声连成一片,火光冲天,柯林斯上校和他的炮兵团,连同他们那不屈的战斗意志,被彻底地、干净地抹除了。
类似的场景,在整个巴基防线上不断上演。大夏帝国的炮兵观察员,通过前沿观察哨、炮侦雷达和天上的侦察机,构成了一张无死角的天罗地网。任何敢于开火的英吉炮兵,都会在几分钟内,招来毁灭性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