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后一批战俘交接完毕,西咖喱海上的两支庞大舰队,也缓缓地拉开了距离。英吉舰队返回了其在巴基国卡拉奇的基地,而大夏的联合舰队,则驶入了刚刚被扩建的咖喱国南部港。海上的阴云,暂时散去。
然而,对于吃了如此大亏的英吉帝国来说,这件事绝不可能就这么算了。明面上的战争打不赢,他们便拿起了自己最擅长的武器——阴谋。
就在谈判还在进行的时候,一支支精干的英吉情报局(I6)特工小组,已经通过各种秘密渠道,潜入了咖喱国和缅侯国境内。
他们的任务,不是搞破坏,而是“点火”。
他们找到了那些在失去权力、心怀怨恨的土邦王公;他们联络了那些对“天人”阶级不满、认为信仰受到亵渎的婆罗门僧侣;他们挑动了那些桀骜不驯的山地部落土司,向他们提供金钱和武器。
“你们甘心被一群黄皮肤的外来者,踩在头顶上吗?”
“你们古老的荣耀和传统,就要被他们彻底毁灭了!”
“起来反抗吧!伟大的英吉帝国,是你们坚实的后盾!我们会在暗中支持你们,为你们提供一切所需!”
这些充满煽动性的话语,如同毒药一般,在那些本就不安分的心中迅速发酵。英吉人非常狡猾,他们自己绝不露面,只是躲在幕后,将武器和资金,通过错综复杂的走私网络,送到叛乱者的手中。
于是,在《中洲谅解备忘录》签署后不久,正当大夏远征军以为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一场席卷整个中洲南部次大陆的叛乱之火,被悄然点燃了。
先是在咖喱国中部的德干高原,一位被剥夺了大部分财富的王公,突然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武装,袭击了帝国刚刚建立的税收所。
紧接着,在缅侯国北部的山区,几个土司部落联合起来,伏击了一支正在巡逻的大夏步兵连,造成了数十人的伤亡。
随后,在咖喱国东北的丛林地带,由僧侣煽动起来的狂热信徒,开始攻击帝国的工程师和商人,焚烧帝国修建的铁路和工厂。
叛乱如野火燎原,迅速蔓延开来。
韩破军部署在中洲的十七个师,看似兵力雄厚,但要控制咖喱国和缅侯国如此广袤的土地,兵力立刻就显得捉襟见肘。一个师要负责一个相当于大夏本土数个省的区域,部队被极度分散。一个连、一个排,甚至一个班,都要驻守一个重要的城镇、矿山或者交通要道。
这种分散的部署,在面对神出鬼没的游击队时,立刻暴露出了巨大的脆弱性。大夏军队的补给线,频繁遭到袭击;小股的驻军,时常被数倍于己的叛乱武装包围。
虽然每一次正面交锋,叛乱武装都不是帝国军队的对手,但他们化整为零,利用熟悉的地形和民众的掩护,与大夏军打起了消耗战。
短短两个月内,远征军就因此遭受了数百人的伤亡,虽然对总兵力来说不算伤筋动骨,但这种持续不断的“放血”,让前线的士气和后勤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韩破军紧急向天京发报,他在报告中沉痛地写道:“……此非战之罪也。敌明我暗,防不胜防。我军兵力严重不足,疲于奔命。长此以往,恐中洲之局有变。臣恳请陛下,立即增兵,并改弦更张,以雷霆之势,行怀柔之策,方可长治久安。”
他吃了个不小的亏,也终于认识到,征服一片土地,和统治一片土地,完全是两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