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工业体系升级(2 / 2)

一名年轻技术员忍不住问道:“总工,我们……我们这么做,是不是有点……不厚道?”

李卫国抬起头,摘下老花镜,严肃地看着他:“孩子,记住。商场如战场,国与国之间,更是如此。我们卖给他们的,是商品,是能帮助他们实现当前战略目标的利器,我们没有欺骗他们。但我们的责任,是对大夏负责。我们必须保证,我们卖出去的任何一件武器,其核心技术命脉,都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我们给他们的是鱼,甚至可以教他们织网,但水的源头,必须在我们手中。”

这番话,让在场所有的年轻工程师陷入了沉思。他们明白了,这不仅仅是一笔军火交易,这是一场更高维度的博弈。他们手中的每一张图纸,每一个参数的修改,都是这场博弈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昆仑钢铁集团,这座矗立在中州平原上的钢铁巨城,迎来了建厂以来最繁忙的时刻。海军订购的100万吨特种高强度钢材,如同一座沉重而甜蜜的大山,压在了每一个昆仑人的肩上。

高炉昼夜不息,喷吐着炽热的火焰。鲜红的钢水在巨大的钢包中翻滚,犹如巨龙的血液。工人们穿着厚重的隔热服,在灼人的热浪中穿梭,他们的汗水,几乎在流出皮肤的瞬间就被蒸发。

董事长办公室里,王氏财团的掌舵人王德彪,正对着海军装备部的官员,拍着胸脯保证:“请山本将军放心,也请陛下放心!这20万吨钢,我们昆仑就算不眠不休,也保证按时按质按量交付!每一块钢板,都将是我们昆仑的荣誉出品!”

而他心中想的却是另一回事。卖给樱花国海军的,是代号“鲸鱼”的特种钢。这种钢材强度极高,韧性也好,确实是建造战列舰的上好材料,和国际标准差不多。但王德彪和帝国高层都清楚,昆仑钢铁真正的王牌,是代号“龙鳞”的下一代合金装甲钢。

“龙鳞”钢的配方中,加入了提炼出的微量特殊金属,其强度和韧性,是“鲸鱼”钢的2倍以上,而重量却更轻。帝国的下一代“麒麟”坦克和“应龙”级战列舰,都将以“龙鳞”钢作为核心防护。

将“鲸鱼”钢卖给樱花国,不仅能赚取巨额利润,还能让他们在新一代主力舰的设计上,走上一条“高吨位、重装甲”的歧路。当他们还在为建成七万吨、甚至八万吨的“八纮一宇”级战列舰而欢呼时,大夏帝国吨位更轻、防护力却更强的“应龙”级,将如同幽灵般,出现在大洋的任何角落。

与此同时,5.5亿龙币的巨款,分批次地汇入了大夏帝国的国库和各大企业的账户。

如果说15亿造舰计划,沿海工业大发展,那么这笔钱,如同一场期盼已久的甘霖,滋润着帝国内陆飞速发展。

一部分资金,直接被划拨给帝国科学院,用于支持喷气式飞机、导弹和核裂变的研发,没错王铭利用自己穿越者的优势,导弹和原子弹必须安排上,尤其原子弹,这才是大夏帝国在未来大战中立于不败的基石。

另一部分,则以国家补贴和低息贷款的形式,流入了民用工业领域。全新的汽车生产线、更高效的化肥厂、遍布全国的铁路网升级改造工程,纷纷上马。战争的红利,正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转化为普通民众能切身感受到的生活改善。

而各大军工企业,则利用这笔资金,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产能升级和技术换代。他们淘汰了过去落后坦克的旧生产线,转而采购由帝国自己研发的,自动化程度更高、精度更准的全新设备。

龙江重工的车间里,老旧的龙式机床被一台台崭新的“大夏精密”三轴联动加工中心所取代。过去需要几十个高级技工耗费数周才能完成的复杂部件,如今只需要一名技术员输入程序,几个小时就能完美出产。

大夏的工业机器,非但没有因为高产能而削弱,反而在巨额资金的推动下,完成了一次惊人的自我进化。它就像一条巨蟒,在吞噬了一头肥硕的猎物后,蜕下了旧皮,露出了更强壮、更致命的新生躯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