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亿造舰计划(2 / 2)

巨大的标题之下,是那份让每一个识字的大夏国民都感到血脉贲张的详细清单。当人们看到那一个个天文数字般的吨位和数量时,最初的反应是难以置信,继而便是无法抑制的狂喜与自豪。

而两个关键数字的对比,更是将这种情绪推向了顶峰:

“帝国上年度国民生产总值(Gdp)才八十六亿龙币吧。”

“本次海军建设计划总投资:十五亿龙币。”

“真是大手笔。”

一年Gdp才86亿的国家,竟然一次性拿出了近乎五分之一的财富(17.4%)投入到海军建设中!这不是疯狂,这是何等的魄力!这是何等的决心!

这道惊雷,瞬间在帝国内部引爆了一场思想的、经济的、社会的狂潮。

在帝国金融中心南都市,股票交易所开市的钟声仿佛成了冲锋的号角。所有与“军工”、“船舶”、“钢铁”、“机械”、“有色金属”、“能源化工”相关的股票,在开盘的一瞬间,就被海量的买单死死地钉在了涨停板上,一连数日,创造了“大建涨停潮”这一帝国金融史上的奇迹。无数股民挥舞着手中的报纸,高喊着“帝国万岁”、“海军威武”,他们买的早已不是股票代码,而是对国家未来的无限信心。交易所内,人声鼎沸,热浪熏人,仿佛空气中都飘散着金钱与荷尔蒙混合的味道。

消息传到北方的重工业基地,北方钢铁集团的厂区内,工人们自发地敲响了锣鼓。集团董事长,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激动地对着全厂工人广播:“弟兄们!好日子来了!海军的订单,就是我们的军令状!从今天起,我们的高炉再也不许熄火!我们要炼出全世界最硬的钢,给我们的战舰穿上最厚的铠甲!”

在中部的汉阳机械厂,工人们围着布告栏,看着上面张贴的海军订单需求,议论纷纷。“舰用大功率蒸汽轮机!我的天,这可是咱们厂的看家本领!”“还有巨型减速齿轮箱,这精度要求,比给皇帝老爷的座钟做齿轮还高!”整个工厂都沉浸在一种技术挑战带来的兴奋与使命感之中。

茶馆里,说书人将“苍穹计划”里的演习编成了新的段子,绘声绘色地讲述着龙夏湾海战和菲力海战送入海底。街头巷尾,市民们热烈地讨论着哪家船厂能中标,自家的亲戚有没有机会进厂当工人。拥有一张造船厂的招工启事,甚至成了年轻人之间值得炫耀的事情。

当然,在一片狂热之中,也有冷静的思考。帝国大学的一些经济学教授在《帝国评论》上发表文章,从理论上分析如此大规模的军费投入可能带来的财政风险和通货膨胀压力。然而,这些理性的声音,很快就被淹没在举国上下的民族主义浪潮之中。况且,王铭早已用“外部输血”的方式,为这场豪赌备足了筹码。这15亿龙币并非凭空印钞,而是实打实的黄金白银和外部资源,它如同一股强劲的暖流,精准地注入了帝国工业的肌体,带来的将是需求的爆发式增长,而非恶性的经济过热。

一个属于大夏帝国的“大建”时代,在全民的欢呼与期待中,以一种无可阻挡的姿态,正式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