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山挠了挠后脑勺,声音突然低了八度:“那……那我家铁柱也算?”
哄笑声里,十七双雨鞋在傍晚发完了。
小石头娘捧着橡胶雨鞋,鞋底的花纹在夕阳下泛着油光。
她蹲下来给儿子套鞋,小娃把脚往里一伸,立刻跳着转圈:“娘!不灌泥了!”
“慢点儿跑!”小石头娘抹了把眼角,一抬头看见自家男人正蹲在院门口瞅。
男人手里攥着根草茎,看了半晌突然说:“咱家下回分红,能不能……多存两块?”
“干啥?”
“给娃买本字典。”男人挠得头皮直响,“我今儿去河边挑水,瞅见穿雨鞋的娃,作业本都没湿——人家那字儿写得周正,跟咱娃的鸡爪印儿就是不一样。”
小石头娘愣住了。
半年前他还拍着桌子说“认字有啥用,会数工分就行”,如今倒说起“鸡爪印儿”了。
她低头摸着雨鞋上的商标,突然笑出声:“行啊,等明儿我去夜校,再问问王老师咋挑字典。”
刘会计这两天总往村小学溜达。
他发现没领到雨鞋的家长开始变着法儿使力——王老蔫的孙子天不亮就被奶奶揪起来:“去!站校门口背书也算全勤!”赵二家闺女原本总装肚子疼,现在主动帮老师擦黑板,擦得比灶台还亮堂。
“杨主任,您瞧。”刘会计举着新统计的考勤表,“全勤率从四成一涨到七成九!”
杨靖正蹲在炕上画表格,系统提示音突然“叮”地一响。
他低头看面板,“代际公平意识觉醒”几个字闪着金光,还解锁了个“家庭发展权评估工具”。
他赶紧把刘会计拽过来:“快把共治户娃的成绩统计出来——上回测试平均分涨了十二分?”
“涨了!”刘会计推了推眼镜,“王老师说,穿雨鞋的娃上学不迟到,听课都专心些。”
当晚的生产队大会,老周的旱烟杆敲得比往常还响:“我老周活了五十来年,头回知道娃上学也能当评先标准!”他抖着手里的名单,“明儿起评‘五好家庭’,孩子上学表现占三成!”
散会时张大山拍着杨靖的肩膀直乐:“你小子这招儿——比我当年扛着铜锣满村喊‘抓懒汉’管用十倍!”
杨靖笑着往家走。
雨不知啥时候停了,泥路上印着一串小脚印,雨鞋的花纹像朵小梅花。
他摸了摸兜里的评估工具模板,正琢磨着明儿让王念慈在夜校加开“家庭教育课”,就听见前头传来嚷嚷声。
“老李家那牛又顶了赵二家的草垛!”张大山的大嗓门儿穿透夜色,“明儿春耕要用牛,这五户合用一头,再这么闹下去……”
杨靖脚步顿了顿。
他望着远处牛棚的方向,月光下草垛歪歪扭扭,像朵蔫了的大蘑菇。
春风卷着泥腥气扑过来,他摸出兜里的铅笔,在烟盒背面记下:“春耕牛棚协调方案——需引入家庭发展权评估。”
泥路上的小脚印还没干,新的故事,大概要从牛棚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