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火种传承(2 / 2)

在江凛的“建议”下,公司成立了独立于生产部门的质量监督小组,引入了更严格的原料入库检验和成品抽检流程,部分参考了苏晴“偶然”提及的、海外新兴的质量控制理念。虽然只是雏形,却让整个生产体系的风气为之一肃。

苏晴则利用“交流经验”的机会,与陈寅恪及几位核心技术人员进行了数次深入长谈。她没有直接给出超越时代的答案,而是以启发式的提问,引导他们思考水泥水化反应的微观机理、长期强度的影响因素、乃至工业生产中的标准化和流程优化问题。她将一些基础的、符合这个时代认知水平的材料学知识和质量管理思想,如同播种般,悄然埋进了这些华夏第一批工业火种传承者的心中。

“李夫人一席话,真是令人茅塞顿开!”一位年轻的技术员兴奋地说,“若能深入研究这水化产物结构,或许真能找到提升水泥耐久性的钥匙!”

陈寅恪更是感慨万千:“以往只知照搬国外配方,囫囵吞枣。如今方知,知其然,更需知其所以然。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啊!”

看着这些眼中重新燃起求知火焰的技术人员,江凛和苏晴心中稍感慰藉。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眼前的工厂和产品,更是这种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火种。这份传承,远比挫败一次破坏行动意义更为深远。

然而,这份欣慰无法冲淡对人质安危的担忧。江凛背部的伤口在苏晴的精心护理下逐渐愈合,但他心中的焦虑却与日俱增。通过秘密渠道和有限的线索追踪,他们大致锁定了绑架者可能活动的区域,但那一片区域鱼龙混杂,排查起来需要时间,也极易打草惊蛇。

“他们暂时应该没有生命危险,”苏晴分析着零星的情报,“‘潘多拉’需要她们作为牵制我们的筹码。但时间拖得越久,变数越大。”

江凛默默点头,他的左小指疤痕时常传来模糊的不安感,指向那未知的囚禁之地。他知道,在确保启新公司初步走上正轨,新的质量管理体系开始运转之后,他们必须尽快行动了。营救沈清漪和顾清如,不仅是道义和责任,也是粉碎“潘多拉”以此设局的关键。

【1918年 · 某处阴暗的安全屋内】

沈清漪和顾清如被反绑着双手,关在一间只有一个小窗的潮湿房间里。几日过去,最初的惊恐逐渐被一种无助的绝望所取代。

“清如姐,他们……会不会杀了我们?”沈清漪声音颤抖,脸色苍白。

顾清如强自镇定,尽管她的心也沉到了谷底:“别怕,清漪。他们抓我们,定是有所图谋。我们……我们或许还有用。”她回想起那个在演讲会场和火车上屡次出现的沉稳男子(江凛),以及那位气质不凡的李夫人(苏晴)。这些人,还有抓她们的这些恶徒,似乎在进行着一场她们无法理解的争斗。而她们,不幸成为了这场争斗中的棋子。一种为国为民虽死无憾的悲壮,与对生命的本能眷恋,在她心中交织。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看守粗哑的嗓音和另一个略显急促的脚步声。

“……催什么催!告诉上面,这两个娘们儿好着呢!不过,再不送钱来,弟兄们可没耐心一直干等着!”

对话声隐隐传来,顾清如的心猛地一紧。对方似乎在等待什么,而耐心,正在消磨。她们的处境,越发危险了。

火种已在启新公司悄然传承,但另一场关乎无辜生命的救援之战,已迫在眉睫。江凛和苏晴站在暂时平稳的工厂与未知的危险之间,清晰地感受到,来自“机械师”的冰冷杀意,如同北方的寒流,正悄然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