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标准之力(2 / 2)

云舒的声音响起,没有怒气,只有不容置疑的指令,废料。重来。

学徒脸色惨白,几乎要哭出来。他颤抖着拿起另一块木料,手却抖得更加厉害。

手抖,是因为心不定。云舒走到他身边,并未责骂,而是亲自示范,握住他持锯的手,带着他感受那特制锯架导轨的稳定,感受它,信任它。你的手,只是力量的延伸,规矩,才是你的大脑。

她的手掌温暖而有力,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效果。年青学徒深吸一口气,按照云舒的指引,重新下锯。这一次,锯片沿着导轨平稳前行,发出均匀的声。当锯片最终离开木料时,一道笔直如线的切面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

人群中不知是谁忍不住低呼一声。

接着是蜂蜡密封环节。云舒搬出了她的小型琉璃窑炉和几只造型奇特的琉璃管(温度计雏形)。

蜂蜡熔炼,火候是关键。过热则焦,失去黏性;过冷则凝,难以涂抹。她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同时将一块蜂蜡放入铜盆中,下方点燃小火。铜盆中的蜂蜡逐渐融化,散发着淡淡的甜香,以往凭眼看烟,手试温度,皆不可靠。今后,以此温标管为准!她指着琉璃管内随着温度升高而缓缓上升的红色液柱,液柱顶端抵达此刻度线时,即为最佳熔炼温度。所有人,必须以此为准!

她让每个匠人都轮流上前,亲眼观察液柱的变化,亲手感受在那个特定温度下蜂蜡的粘稠度。匠人们从最初的茫然,到后来的惊奇,再到最后的信服,眼神逐渐改变。

一位老漆工忍不住惊叹:这……这液柱竟能如此精准地显示火候?比老夫摸了五十年的手还要准!

不是它准,云舒微微一笑,是它不随心境变化。老匠人的手再稳,也会因疲惫、情绪而有所波动。而这温标,它只认温度,不认人。

当第一个完全由标准构件组装、经过严格校验、并完美完成蜂蜡密封的特制运输箱最终呈现在众人面前时,整个场地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那箱子,线条笔直,棱角分明,榫卯结合处紧密得看不见缝隙,通体散发着一种机械般的、冰冷的完美感。它不像是一个木工制品,更像是一件……艺术品,一件由诞生的神器。

鲁衡颤抖着手,拿起一套标准量具,开始疯狂地校验。长度、角度、深度、平整度……无一误差!他猛地抬起头,看向云舒,老眼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狂热。

王妃……王妃!他声音嘶哑,眼中闪烁着泪光,这……这不是匠人之术,这是……这是天道啊!老夫行走江湖六十年,从未见过如此精准、如此完美的工艺!

云舒走到场地中央,拿起那个标准箱,又将一个标准药瓶嵌入箱内精准的卡槽。

咔哒。

一声清脆悦耳,如同玉磬轻鸣的契合声,回荡在每个人心头。

诸位,她举起这个浑然一体的标准单元,目光灼灼,扫过每一张激动、信服、乃至带着朝圣般光芒的脸,请记住这个声音!这,就是我昭宁关的魂!从此地出发的每一瓶药,每一件军械,都必须带着这样的声音,严丝合缝,分毫不差!

她声音陡然转为激昂,带着金戈铁马之气:我们要让昭宁标准,成为敌人望之胆寒的根基,成为我边关永固的——钢铁脊梁!

谨遵王妃之令! 三百余人,包括鲁衡在内,齐声怒吼,声浪震天,之前的质疑、不安,尽数化为此刻澎湃的热情与绝对的忠诚。连工坊区角落那台老旧的风箱,似乎也受到了感染,发出更加有力的声,与匠人们的呐喊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属于标准化时代的序章。

云舒望着眼前这群眼神灼热的匠人,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标准化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还将继续。但她更知道,这些匠人骨子里对完美的追求,与她想要建立的标准化体系,本质上是相通的。她不是要消灭他们的匠心,而是要为匠心找到一个更可靠的载体。

就在这士气高昂的时刻,一名亲卫匆匆上台,在云舒耳边低语几句。云舒面色不变,只是眼底掠过一丝极寒的冷意。她微微颔首,示意知晓。目光状似无意地扫过人群边缘几个看似同样激动、却下意识避开她视线碰撞的身影。

训练结束后,匠人们带着新发放的标准量具,兴高采烈地返回各自工坊。云舒目送他们离开,转身对身边的墨临渊低声道:有人在暗中观察我们。那几个躲闪的眼神,不像是普通的匠人。

墨临渊顺着她的目光望去,沉声道:我已经派人跟上去了。看来,有人对我们昭宁关的新举措很感兴趣。

云舒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她知道,标准化的推行,不只是技术上的变革,更是一场权力的重新分配。那些习惯于差不多行事、从中牟利的人,绝不会轻易放弃他们的既得利益。

当夜,鲁衡在清点首批标准构件时,发现用于关键连接的数套特制铜制卡扣不翼而飞。库房记录完好,门窗无损。他盯着那空了一块的货架,冷汗,悄然浸湿了后襟。

与此同时,一艘不起眼的小船,悄然离开了昭宁关附近的海岸,向着东方的海域驶去。船舱内,一名身穿普通渔民服装的男子,正小心翼翼地将几件铜制卡扣和一份绘有标准药箱结构图的图纸,装入一个防水的油布包中。

海风呼啸,带着咸腥的气息,仿佛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而昭宁关内,云舒站在高处,望着远方漆黑的海面,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标准,她轻声自语,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远处,工坊区的灯火依旧明亮,匠人们正在连夜赶制第二批标准构件。他们的身影在灯光下忙碌穿梭,像一颗颗微小却坚定的星辰,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悄然点亮了工业化的第一缕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