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八年,六月二十八日。
益州。
益州大都督府。
只见一个宦官正站在正厅之内,手持圣旨,朗声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蜀王李恪,天之骄子,预言水灾、呈献救灾办法、祭天停雨,心系江山社稷,心念黎民百姓,其功苍天可鉴……”
“……故即日起,允许蜀王李恪开府取士,凡五品以下官员任命,可不经吏部审核;属地之益军,准扩张一万人,平时标准三万人,战时可扩至五万人;另念蜀王殿下多日离京,母妃思切,故特许蜀王除年关述职外,一年可三次返回长安!钦此!”
李恪闻声,直接一拜,说道:“儿臣谢父皇隆恩!”
宦官见状,将圣旨交给了李恪,一脸笑意的说道:“殿下大功于社稷江山,陛下可是对殿下很看好啊。”
李恪收过圣旨,也是笑着说道:“本王愧对父皇疼爱啊,公公从长安赶到益州,舟车劳顿,还请公公能够在益州停留几日,让本王尽尽地主之谊,”
宦官闻言,连忙摆手说道:“老奴就不让殿下费心了,陛下还等着老奴回去呢。”
李恪听到宦官的话,脸上露出了一丝可惜之色,说道:“那就太可惜了,不过父皇的事情重要,本王也不好勉强公公。”
“这样吧!”
李恪从怀中掏出了一锭银子,说道:“公公此番辛苦,这些……也是本王的心意,还望公公能够收下。”
“殿下,你这是折煞了老奴啊,老奴怎么敢……”宦官见状就要推脱,可李恪却是直接将银子塞到了他的手里,低声道:“公公就收下本王的心意吧,以后……宫里还要劳烦公公帮忙照料着。”
宦官闻言,心中顿时一动,他回想起李世民对李恪的重视,迟疑了一下,心中对比了一下诸位皇子的情况,想了想,终是将银子收了起来。
然后就见他向李恪一拜,说道:“殿下贤名远扬,本次又救助万民有功,陛下对殿下是真的喜爱,老奴也对殿下敬佩有加,殿下放心,在宫里,老奴一定会……”
宦官没有说完,但他的意思李恪又怎么会不知道。
李恪笑着说道:“那以后,就劳烦公公了!”
“哪里哪里,都是老奴应该做的,不过说到殿下,老奴确实也有件事要和殿下说说,希望殿下能注意一下。”
宦官迟疑了一下,终是咬了下牙,说了本不该说得话。
“哦?有何事?还请赵公公指教!”李恪眉毛一挑,不由得问道。
赵公公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宦官之一,虽然唐朝的宦官没有太出名的,但这赵公公却几乎天天侍奉李世民,所以他也会知道许多辛密,而李恪之所以想方设法招揽赵公公,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只是他没想到,自己刚投出橄榄枝,赵公公就收了。
赵公公深深地看了李恪一眼,旋即说道:“殿下开设了三个厂子吧?而且还招收了两万个百姓为殿下做工吧?”
李恪点了点头,说道:“不错,正是如此。”
“那就是了。”
赵公公说道:“殿下或许不知道,朝廷中对这些征用民夫的事情,可是非常在意的,毕竟百姓民为本,若是因为征收民夫而导致耕种的百姓不足,那可是大罪过啊!”
“而且殿下所做之事,也着实有些恐怖了,直接征收了两万的民夫,就算是朝廷的炼铁厂,可也都没有这么多人……所以……”
赵公公压低了声音,说道:“所以,老奴在来宣读圣旨之前,就恰巧听到了这么一zui,工部现在正在整个大唐排查这些事情,而也正巧……有一些官员在向陛下回报时,提到了殿下,说殿下恐为一己之私,强迫百姓为殿下劳作,不思田良之事……”
“虽然陛下并没有怎么在意,但……事情有了,若是不解决,恐怕反而会越压反弹的越大啊!”
说到这里,赵公公便不再多说了。
该说的,不该说的他也都说了,他相信蜀王殿下自会明白自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