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天佑把特制硬盘锁进抽屉时,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会议提醒,三十分钟后,部委政策研讨会准时开始。
他拿起公文包走出办公室,走廊灯光稳定地亮着。电梯里没人说话,只有楼层数字跳动的声音。
到了会场门口,工作人员核对证件后放行。
他走进去,找了个靠前但不居中的位置坐下,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京州绿色试点三年成效报告。
大屏幕上已经投出议程:第一项,区域环保政策与经济转型协同机制研讨。
人陆续到齐。主持人简单开场后,直接点名:“
他起身走上台,没有多余寒暄,直接切入主题。
“讲真。”他说,“我们过去常把环保当成负担,觉得整改就是关停,考核就是追责。
但京州这三年证明,环保可以成为发展的推动力。”
他点击ppt,一组数据浮现:
空气质量改善率全省第一,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百分之三十二,新业态就业岗位新增四万七千个。
“我们的做法很简单。”他说,“不是一刀切,而是设标准、给时间、补技术。
比如高耗能企业,限期半年升级设备,政府配套专项资金和专家团队。
做不到的,才依法退出。”
台下有人点头。也有几位干部低头翻材料,神情未变。
他继续说:“工人维权案件下降七成,不是因为压制诉求,是因为问题在爆发前就被解决了。
政策不能只写在文件上,得落在厂门口、车间里、工资条上。”
说到这儿,他停顿一秒。
“我不否认,这个过程中有人利益受损。但我们要问一句:
是谁长期享受了不该享受的红利?又是谁一直在承担代价?”
全场安静了几秒,然后响起掌声。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久。
主持人接过话头:“感谢祁天佑同志的分享。
所有人的目光转向后排。
侯亮平站起身,整理了下西装领口,缓步走到发言区。两人视线短暂交汇,谁也没先移开。
“讲真。”他开口,声音平稳,“过去我对祁天佑同志的一些政策设想有过保留意见。”
台下不少人抬起了头。
“我认为部分措施过于理想化,执行中容易走样,甚至被滥用为打击异己的工具。
特别是在涉及企业处置的问题上,程序正义必须优先于效率。”
他顿了顿,看向祁天佑。
“但现在看,我错了。”
这句话让整个会场为之一静。
“京州的数据是真实的,变化是看得见的。空气好了,就业稳了,基层矛盾少了。
这不是靠运动式治理能做到的,也不是靠权力压人能维持的。
它需要设计,需要耐心,更需要对规则本身的尊重。”
他语气转沉。
“祁天佑同志做到了一件事,把政策从‘上面怎么要求’变成了‘
这种能力,不是每个干部都具备。我承认,之前低估了他对现实复杂性的把握。”
说完,他微微颔首,动作不大,但分量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