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天佑点头,指尖一点,屏幕上跳出来的是赵德汉妻子名下空壳公司的银行流水:
“让他们看这个。”
其中一笔五十万转账,备注栏明明白白写着 “舆情服务费”,
收款方是家皮包营销公司,实际控制人四年前就因组织水军攻击企业被判刑 ,老熟人了。
而这笔钱的审批单上,签字栏赫然是 “赵德汉” 三个字,他自己签的,赖不掉。
“再加上别墅内网的操作日志,足够钉死了。”
林华华快速翻着文件,“我已经让技术组把流水、日志、公司关系网串成完整卷宗,随时能移交检察院。”
祁天佑没接话,点开个人认证账号,编辑新动态。
正文只两句:“若数据造假是罪,那请先抓了当年亲手炮制这些数据的人。”
配图是两张论文截图的并列对比,署名栏没留真名,只写着 “一名关注学术公正的读者”。
点击发布。
不到五分钟,评论区开始反转。
有网友翻出赵德汉早年参加学术会议的视频截图,配文 “主持人问他论文核心假设,他愣了三分钟,说‘秘书没把资料给全’”;
有人扒出他去年高校演讲的视频,把 “边际效应” 念成 “边界效应”,台下学生憋笑的表情清晰可见;最狠的是个研究生,直接晒出导师的内部课件。
其中一页把赵德汉的论文标红,备注 “典型数据造假 + 剽窃案例,反面教材”。
#赵德汉论文抄袭 #顺着热度往上冲,很快挤到热搜第五。
教育部官网的留言通道被数百条举报信息塞满,之前发过 “祁天佑造假” 的媒体,悄悄撤下了原报道链接,
风向彻底变了。
祁天佑切换到后台监测面板,赵家的慌乱藏都藏不住:
紧急删帖程序启动,十几个关联水军账号被批量注销,可镜像帖早通过短视频、公众号长文、论坛转帖散出去了,删都删不过来。
更有网友把赵德汉论文里错得离谱的数据做成 “当代官僚数学” 系列表情包,配文 “这数据,小学老师都得打叉”,传得全网都是。
他调出发布会 ppt 初稿,逐页核对证据链逻辑:
第一组是舆论攻击的源代码追踪 + Ip 溯源,锁死操作主体;
第二组是论文数据比对 + 教育部原始查重报告,坐实剽窃造假;
第三组是资金流水 + 审批签字,把 “谁出钱、谁指使” 说清楚。三重证据拧成一股绳,足够支撑一场公开质询。
“他们开始甩锅了。” 林华华站在身后,声音沉了些。
祁天佑抬头。
“赵德汉办公室刚发声明,字里行间都在撇清:‘个别网络行为不代表官方立场’,还暗戳戳说我们‘利用境外存储平台煽动舆论对立’, 想把水搅浑。”
祁天佑扯了扯嘴角,语气里带着冷意:
“他们到现在都没搞懂,真正能打垮他们的不是骂声,是全民围观下的细节。
每一个数据、每一笔流水、每一次操作,都藏不住。”
他指着屏幕上的对比图,
“这张图往这放,谁都能看明白:同一个假数据,有人靠它混学位、升官,有人却被它泼脏水。这公平吗?”
林华华沉默几秒,抬头看着他:“明天的发布会,我会去现场帮你盯着流程。”
祁天佑点头,指尖轻敲回车键,最后一份加密证据包上传到内部通报系统, 留给纪检组的备份,万无一失。
窗外的夜色已经沉透,城市的灯火从落地窗铺进来,像一片碎掉的星河。
祁天佑摘下眼镜,用中指轻轻推了推镜架,屏幕的冷光映在他眼里,没什么温度,只有一片笃定的冷峻。
这时,手机又震了。一条未知发件人的消息弹出来,是张截图,
某主流媒体的内部选题会纪要,标题格外扎眼:《深度起底 “改革先锋” 赵德汉背后的资本操盘手》,发布时间定在明早七点。
祁天佑的嘴角终于勾出一点弧度,打开邮件客户端,新建了一封加急邮件。
收件人栏填了 “全体参会媒体记者”,主题栏敲上 “关于明日发布会的三点补充说明”。
正文还是空白,只有光标在屏幕上轻轻闪烁,
好戏,才刚要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