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名义:这一世,我要进部 > 第16章 干部要下地,政策要见血

第16章 干部要下地,政策要见血(1 / 2)

基层骨血

裤兜里的手机震得大腿发麻,第二回了,他才慢悠悠掏出来。

法学院办公室的消息跳在屏幕上:

“九点演讲,主题‘基层治理中的制度韧性’,报告厅已备好设备。”

指尖划过 “制度韧性” 四个字,祁天佑喉结不自觉滚了一下,

昨夜书房台灯下的画面又冒出来,柳小叶指尖点着纪检培训材料,那句 “刀够快,骨头就会碎” 在他脑子里转了半宿。

可刀再快,没人敢递、没人敢接,也不过是块废铁。

车子在汉东大学校门口停下。

银质袖扣擦过车门框,“咔嗒” 一声轻响,在清晨的安静里格外清晰。

“汉东大学” 四个鎏金大字蒙着层薄灰,晨光斜斜打上去,没透出多少暖意。

学生三三两两走过,白球鞋踩在石板路上,没人多看他一眼。

这样最好,他现在不想被任何人认出来。

八点五十分,法学院报告厅。

前排座位已坐了大半,笔记本翻动的沙沙声此起彼伏,主持人正弯腰调试话筒,“喂喂” 两声,电流音刺得人耳朵发紧。

祁天佑没去休息室,径直从侧门绕到讲台边,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西裤接缝。

目光扫过台下时,他顿了顿:

几百张面孔,大多是二十出头的年纪,白衬衫领口挺括,西装外套还带着折痕,手里的笔悬在笔记本上,显然在等所谓的 “重点”。

只有角落里不一样。

缩着个皮肤黝黑的男生,头埋在书里,左手小指缺了半截,露出的指节结着老茧,蓝白校服的袖口磨得发毛,边缘起了圈白边。

是郑归,郑西坡的儿子。

祁天佑记得清楚,那天大风厂的烟尘还没散,这孩子扶着他爸的胳膊从车间挪出来,嘴唇抿成条直线,一句话没说。

主持人的介绍落了尾,掌声稀落得像撒了把碎米。祁天佑缓步上前,没拿讲稿,只把手插进西裤口袋。

“说实话,今天咱们谈‘基层治理中的制度韧性’,不是来夸条文写得多漂亮,也不是来比谁背法条背得快。”

他的声音不高,却压过了空调的嗡鸣,

“我就想问一句:当一个工人在机床前断了手指,工厂转头就说‘合同早过期了’,社保卡报销卡了三个月,每次去问都只说‘再等等’。”

“你们说,这个制度,能不能撑住他活下去的希望?”

台下静了半秒。有人猛地抬头,眉头拧成结;

有人还愣着,手指在手机上划着,显然在等他放出 ppt;

后排几个穿西装的学生,笔尖顿在纸上,没落下一个字。

“我不是来给你们讲课的。” 祁天佑顿了顿,喉结滚了一下,声音里多了点沉意,“我是来还债的。”

“上周我去过大风厂,看到一位老师傅被滚筒机碎片划伤,血流了一地。送医花了四个小时 。”

“不是路远,是救护车得绕路,避开那几个临时设的环保检查点,就怕拉着伤员的车‘影响了数据’。”

他抬手指向角落,“而他的儿子,就是现在坐在你们中间,穿蓝白校服、左手少半截小指的同学 ,郑归。”

几十道视线 “唰” 地转向角落。郑归没动,头还埋着,可握笔的手青筋暴起来,笔杆在指间微微发抖。

“他签了十年的劳动合同,工伤赔偿申请交了三次,每次都被退回来,理由就三个字:‘证据不足’。”

祁天佑的声音陡然提了些,带着点压不住的火气,“什么叫证据?他手上还没拆的纱布不算?医院盖了章的病历不算?还是说,只有工厂老板点头,才算数?”

前排有人终于开始动笔,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格外响。

几个戴眼镜的学生交换眼神,其中一个悄悄把手机调成了录音模式。

“法律从来不是摆在办公室里的装饰品,更不是咱们精英阶层用来解题的游戏。”

祁天佑往前迈了一步,离台下更近了些,

“它是弱者最后的盾牌。你们将来有人进法院,有人做法援律师,记住一点:”

“程序正义要是走不到那些受伤的人身边,碰不到他们流血的伤口,那就是座悬在半空的楼阁,看着漂亮,没用。”

他停顿两秒,目光直直落在郑归身上。

那孩子的肩膀绷得像块铁板,连后背都透着股不服输的劲。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祁天佑的声音软了些,却更戳人,

“你觉得这些人今天听完了,明天该去律所实习还去实习,该拿三十万的年薪还拿三十万,没人会真的管你家的事。”

“你觉得我今天站在这儿说这些,不过是换个地方表演同情,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