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他们也加紧了在省里的活动。赵东升亲自跑了几次省城,向其靠山李宁国副书记汇报工作,重点强调东河区在“培育新动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方面“进展缓慢”,“思想仍需进一步解放”。
虽然省委定调的红头文件墨迹未干,李宁国不便直接否定,但在一些非正式场合,也流露出了对东河“创新力度”不足的“关切”,这种态度通过某些渠道反馈下来,给陈临海带来了一定的无形压力。
面对这新一轮的舆论攻势和上层施加的隐性压力,陈临海保持了极大的战略定力。他没有选择与对方在媒体上打口水仗,也没有急于向上级表功或辩解。
其一,他选择用事实说话。 他指示商贸新城管委会和招商部门,加大二期项目的推介力度,重点面向那些实力雄厚、注重长期发展的实体企业和品牌运营商。
他亲自参与了多场高规格的招商洽谈会,用详实的市场分析数据、清晰的产业规划布局和已经落地一期商户的成功案例,向客商们展示东河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他的努力下,几家国内知名的供应链企业和区域品牌总部相继与东河签订了入驻意向,用实实在在的招商成果,回击了“空城论”的质疑。
其二,他强化内部汇报与沟通。 他让王建业牵头,定期整理东河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商贸新城建设的最新进展、创新举措(如智慧监管、信用体系建设等)和积极成效,形成高质量的简报,不仅报送市委市政府,也通过正式渠道报送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和部门。
这些简报内容翔实,数据准确,既体现了对省委“稳中求进”方针的贯彻,也展示了在“进”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创新,以一种不卑不亢的方式,回应了所谓的“创新不足”的论调。
其三,借力权威,提升格局。 陈临海与田娇娇商量后,由田娇娇出面,联络了国家发改委下属的一个研究机构和一所知名大学的区域经济研究中心,邀请专家团队到东河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旨在为东河商贸新城的发展模式进行理论总结和提升,探讨其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商贸流通体制改革中的样本价值。
这一举动,将东河的发展实践提升到了学术研究和国家战略的层面,极大地增强了其说服力和影响力,也让那些唱衰的论调显得更加苍白无力。
这一套“立足自身、强化沟通、借智登高”的组合拳,沉稳有力,再次彰显了陈临海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他不仅稳固了阵地,还顺势将东河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更具影响力的平台。
经过这一连串的事件,陈临海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平衡”的艺术。大家与小家,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稳固的后方是他冲锋陷阵的底气,而事业的成就则是家庭幸福的基石。
他在一次与母亲陈菲儿的深夜长谈中,感慨道:“妈,以前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要么顾这头,要么顾那头。现在慢慢觉得,其实关键不在时间多少,而在用心与否。对娇娇多用一份心,她就能多理解支持我十分;对工作多用一份心,就能少走弯路,反而节省出时间。”
陈菲儿欣慰地看着儿子:“你能悟到这一点,妈就放心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责任;为人夫、为人父,守护家庭是本能。这两者本质上都是‘担当’。记住你外公的话,家国天下,家在前头,连家都治不好,何以治国平天下?这个‘治’,不是管控,是经营,是付出,是爱与责任。”
到这里已经是第二百章了,朱氏春秋非常感谢所有书友的大力支持,朱氏春秋能够坚持写作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如果大家对接下来有什么好的创意想法,都可以在评论区打出来,我会认真考虑,说不上接下来情节就是您的创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