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背叛后从乡镇到封疆大吏 > 第120章 报表如山方知积弊重 蓝图初绘乃觉前路艰

第120章 报表如山方知积弊重 蓝图初绘乃觉前路艰(2 / 2)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政府办主任(目前由一位副主任主持工作)的内线:“把近几年关于商贸城、开发区闲置土地,以及我们区与江东省周边地市商贸往来情况的所有资料,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相关提案,都给我找出来。另外,安排一下,明天下午,我要去东河商贸城实地看看。”

他需要更充分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构想,也需要亲眼去看看,那片被报告描述为“凋零”的市场,究竟是怎样一番光景。

当天晚上,陈临海挑灯夜战,查阅了能找到的所有相关资料。越看,他越觉得自己的想法具有可行性。东河区的交通优势是天然的,本地及周边县市也有一定的轻工产业基础(如毛巾、劳保用品、简易厨具等),缺乏的是一个能够整合资源、提供高效流通平台的现代化市场。

他还特意查找了江东省,尤其是以“义乌模式”闻名全国的几个商贸之都的发展历程和政策文件。那些地方从一开始的“鸡毛换糖”,到如今成为全球小商品采购中心,其发展路径、政府角色、政策创新,都给了他极大的启发和震撼。

“别人能行,我们东河为什么不行?”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他胸中激荡。他铺开一张白纸,开始勾勒初步的设想:区位选择(最好能与开发区闲置土地结合)、功能定位(差异化竞争,初期可主打中低端和区域性批发)、模式创新(如何引入电商、物流配套)……

直到深夜,办公室的灯光依然亮着。一份名为 《关于借鉴先进经验,重振东河商贸流通业,打造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的初步思考》 的汇报提纲,已然在他笔下成型。

第二天上午,他先与区长李卫国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沟通。

李卫国听完陈临海的初步构想,沉吟了许久,脸上写满了担忧。“临海啊,你的这个想法,很有魄力,也确实是看到了我们区的痛点。”他习惯性地用手指敲着椅子扶手,“但是,难度太大了。别的先不说,钱从哪里来?这么大的投入,我们区里这点家底,根本不够看。还有,土地、规划、拆迁……哪一样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容易激起矛盾啊。”

陈临海早有准备,他沉稳地回应:“区长,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正因为难,才更需要我们敢于破局。资金问题,我们可以探索市场化运作,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未必全部要区财政投入。至于其他问题,只要我们方向正确,方法得当,一步一步来,总能找到解决办法。关键是,我们不能因为怕困难,就什么都不做,眼睁睁看着东河区的经济继续沉沦下去。”

李卫国叹了口气:“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是……”他依然下不了决心。

陈临海又将目光投向一旁的纪委书记赵永刚:“永刚书记,您看呢?”

赵永刚依旧言简意赅,但态度明确:“发展是解决很多问题的关键。这个方向我认为是对的。但在这个过程中,纪律红线必须守住,尤其是在土地出让、工程建设和资金使用方面,要提前做好风险防控,确保项目能成为发展工程,而不是腐败工程。”他的支持,带着纪检干部特有的冷静和警示。

有了赵永刚的原则性支持,李卫国的态度稍微松动了一些:“这样吧,临海,你再深入调研一下,特别是去实地看看,听听商户和群众的真实想法。然后……可以在政府党组会上先提出来,大家议一议。”

这已经算是向前迈进了一小步。陈临海知道,真正的阻力,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