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处长,如果一切都是光明正大的,又何惧暗访呢?”陈临海反问,目光清澈地看着孙浩,“我们核查的目的,是为了澄清问题,保护干部,也是为了维护政府的公信力。如果因为怕影响‘团结’而放过可能存在的问题,那才是真正的不负责任。”
孙浩的脸色沉了下来,显然对陈临海的坚持感到不悦:“临海同志,你还年轻,有干劲是好的,但也要讲政治,顾大局!这件事我说了算,核查工作按计划进行,不允许节外生枝!”
话不投机,陈临海知道再说无益。
“我明白了。孙处长早点休息。”他不再争辩,起身离开了孙浩的房间。
回到自己房间,陈临海的心情有些沉重。孙浩的态度,几乎印证了他的猜测。这个核查组组长,恐怕非但不是助力,反而是阻力。
就在这时,他的加密手机震动了一下,收到一条周明发来的短信,内容很简单:“名单已拿到。王桂花家确有隐情,其子伤残等级评定可能被压低,补偿金缩水,曾去街道理论,被威胁。她家住在三岔河村西山脚,独门独户,比较偏僻。”
陈临海的眼神瞬间锐利起来。
机会来了!同时,风险也更大了。
孙浩明确反对暗访,他如果私自行动,一旦被发现,就是严重违反工作纪律,会被对方抓住把柄,大做文章。
但是,如果不去,王桂花这条线索可能就断了,真相可能永远被埋没。那些被克扣、被威胁的矿工家属,他们的委屈谁能替他们伸张?
他走到窗边,看着青峰市沉沉的夜色,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去,还是不去?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一边是组织的纪律和潜在的政治风险,一边是沉甸甸的责任和为民请命的初心。
他想起了牛大力和胡一飞那看似恭敬实则傲慢的眼神,想起了孙浩那“顾大局”的官腔,想起了王桂花那躲闪无助的目光……
良久,他猛地转过身,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绝。
有些事,总得有人去做。有些风险,总得有人去承担。
他快速换上一身深色的便装,将录音笔和微型相机藏好,看了一眼手机上的时间——晚上八点半。
他决定,连夜去一趟三岔河村,会一会那个叫王桂花的妇女。
他知道这很可能是一个陷阱,但他别无选择。
这场迷雾中的寻踪,他必须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