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余波未了(上)—— 报告里的锋芒与藏拙
清晨六点四十分,陈临海的脚步声在省政府大楼八层空旷的走廊里回荡,清晰而稳定。相比于刚从青峰市矿难现场归来时的风尘仆仆,此刻的他已恢复了往日的沉静。深灰色的西装熨帖得一丝不苟,衬衣领口紧束,将他略显清瘦的面庞衬得愈发棱角分明。只是眼底深处,较之以往,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和疲惫。
青峰市富隆煤矿那惊心动魄的一夜,如同一次淬火,虽未改变他精神的底色,却无疑让这柄初入省府的“利剑”,在鞘内收敛了更多沉淀下来的寒芒。
他提前二十分钟进入宋敬坤副省长的办公室。室内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和文件特有的油墨气息,一切如旧,纤尘不染。他熟练地检查了室温、湿度,将窗台那盆绿萝略微调整了角度,让它能更好地承接晨光。然后,他走到宽大的红木办公桌前,开始整理今日待批的文件。
最上面,是一份他昨晚熬夜至凌晨才最终核校完成的《关于青峰市富隆煤矿“6·11”透水事故的初步调查报告(草案)》。这份报告,沉甸甸的,不仅因为它关乎三十多名矿工的死里逃生,更因为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省府大楼内错综复杂的权力光影。
七点整,门外传来沉稳而熟悉的脚步声。陈临海立刻放下手中的文件,身体微微绷直,在宋敬坤推门而入的瞬间,恰到好处地开口,声音清朗而不失恭敬:
“省长,早。”
宋敬坤“嗯”了一声,目光习惯性地在办公室内扫过,从整齐的文件堆到冒着袅袅热气的茶杯——杯中是陈临海根据他近期略显疲惫的状态,特意换上的清淡龙井。最后,宋敬坤的目光落在陈临海脸上,停留了两秒。
“青峰的事,后续处理要跟上。”宋敬坤一边走向办公桌,一边语气平淡地交代,听不出太多情绪,“报告我看过了,基础打得不错。但有些地方,火候还差一点。”
陈临海心领神会,知道宋敬坤指的是报告中那些直指矿方恶意瞒报、地方监管严重失职的尖锐措辞。他微微欠身:“是,我明白。有些表述可能需要更……稳妥。”
宋敬坤坐下,拿起那份报告草案,指尖在封面上轻轻敲击着,却没有立刻翻开。“不是稳妥,是策略。”他抬起眼,目光深邃,“真相很重要,但让真相以最有效的方式呈现,同样重要。有时候,一根针扎得太深,反而会逼得对方把伤口捂得更紧。”
陈临海认真听着,他知道,这是宋敬坤在点拨他。在基层,是非对错往往界限分明,但在省这一级,许多事情都包裹在一层模糊的雾气里,需要拨开迷雾,找到既能触及核心、又不至于立刻引发强烈反弹的路径。
“我重新斟酌一下措辞,下午上班前将修改稿呈给您。”陈临海沉稳应道。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了三下,不疾不徐,带着一种程式化的礼貌。
“进来。”宋敬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