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柳暗花明,一语点破关键局
在这个逼仄的斗室里,时间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紧紧地攥住,变得异常缓慢,甚至像是凝固成了一块沉重的固体,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陈临海紧紧地抓住那个时间点破绽所带来的一丝微弱希望,就像一个在狂风巨浪中死死抱住浮木的人,不肯松手。他的内心深处燃烧着一团不屈的火焰,这团火焰支撑着他在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折磨下顽强地坚持着。
审讯的过程变得愈发枯燥和单调,赵立春等人似乎也在耐心地等待着什么。他们或许是在等待陈临海的精神彻底崩溃,又或许是在等待外界传来某种关键的信号。
时间悄然流逝,一天过去了(也许是第六天?陈临海已经有些恍惚,无法确切地计算时间)。他的体力逐渐逼近极限,嘴唇干裂出血,眼神也开始变得涣散。然而,他依然凭借着惊人的意志力,强撑着坐在那里,不肯倒下。
在极度的疲惫和压力下,陈临海的意识开始模糊,他的眼前不时闪过一些奇怪的画面。有时候,他仿佛能听到新枣镇山林间的风声,那风声在耳边呼啸,仿佛是大自然在对他诉说着什么秘密;有时候,他又似乎能听到田娇娇那清脆的笑语,那笑声如银铃一般,在他的耳畔回荡。
就在他感觉自己即将油尽灯枯的时刻,转机,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到来了。
这天下午,审讯室的门被打开,进来的除了赵立春和记录员,还有一位看起来约莫四十多岁、戴着黑框眼镜、气质斯文沉稳的男子。赵立春对此人的态度明显带着几分恭敬,称其为“郑主任”。
这位郑主任没有急于发问,而是先仔细翻阅了桌上的卷宗,包括那份伪造的收据和所谓的证词录音记录。他的目光锐利而专注,不时在一些细节处停留。
看完后,他慢慢地抬起头,目光落在了坐在对面的陈临海身上。陈临海的面容显得异常憔悴,仿佛被一股无形的重压所笼罩。
他的语气平静而温和,没有丝毫的咄咄逼人:“陈临海同志,我是市纪委案件审理室的郑光明。今天我们来,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关于新枣镇包装项目中那笔五千元定金的情况。”
郑光明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你之前提到了会议的时间点,但这可能还不足以完全证明你与这张收据毫无关系。我想知道,除了这个时间点之外,你是否还能提供其他的佐证呢?比如说,当时这个项目资金的审批流程是怎样的?有没有相关的文件或记录可以证明这一点?还有,关于这笔定金的对公支付,是否有相应的凭证呢?”
他的问题条理清晰,重点明确,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与赵立春那种先入为主、有罪推定的方式不同,郑光明更注重证据链的完整性和合理性。他希望通过全面、客观地了解情况,来准确判断陈临海在这件事情中的责任。
陈临海精神一振,用尽力气集中注意力,沙哑地回答:“郑主任,项目所有超过一定额度的支出,都必须经过镇分管领导审批和财政所审核,然后通过对公账户支付给中标单位。这笔所谓的‘定金’,既无审批记录,也不可能走个人现金支付,更与中标的市设计公司无关。所有这些流程记录,在新枣镇财政所和经发办都有完备存档,一查便知。这张手写白条收据,根本不符合财务制度,本身就是最大的疑点!”
郑光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又拿起那张收据复印件,仔细看了看上面的文具店公章和签名,忽然问道:“这家文具店,你之前完全没打过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