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副局长清了清嗓子,语气缓和了许多,“小陈同志啊,看来你们镇的工作确实做得扎实,周区长也高度重视。这样吧,报告留下,我们再仔细研究一下,也会向市交通局争取一下看看有没有相关配套政策。你们先回去等消息,我们会尽快上会讨论。”
虽然还是官话,但口风已然松动,从“不可能”变成了“研究讨论”。
陈临海知道,第一关,算是勉强通过了。接下来,他还需要去区发改委、财政局等部门进行同样的“闯关”游说。
接下来的几天,陈临海仿佛又回到了刚考上公务员时那种拼命的状态。他抱着厚厚的报告,奔波于区里各个部门之间,见缝插针地向关键科室的负责人汇报、解释、争取。他遇过冷眼,吃过闭门羹,听过推诿扯皮,但他从不气馁,总是以最充分的准备和最诚恳的态度去面对。
他的执着、专业以及背后若隐若现的周区长的影子,逐渐产生了效果。消息慢慢传开:新枣镇来了个很“厉害”的年轻干部,为了给镇上修路,拼得很凶。
一周后,区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一批重点项目。由新枣镇申报、区交通局和发改委联合提交的《关于新枣镇道路升级改造项目立项及资金安排的请示》,赫然放在了会议桌上。
会议讨论异常激烈。分管财政的副区长强调资金压力;有的领导则认为应该优先保障中心城镇的需求。周安国常务副区长则据理力争,详细阐述了新枣镇特色产业的发展潜力和交通瓶颈的严重性,他拿着陈临海做的那份报告,里面的数据信手拈来,论证充分。
最终,经过一番博弈,会议达成妥协:项目原则上同意立项,但区级资金只解决一部分,剩余部分需要新枣镇自筹和向上争取。
当陈临海从周安国秘书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他几乎要跳起来!虽然资金没有全额解决,但立项通过了!这就意味着项目拿到了“准生证”,剩下的就是如何找钱的问题,而一旦立项,向上级争取资金也就有了依据!
他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钱卫东。钱卫东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好几秒,才复杂地说道:“临海啊……你……真是辛苦了!为我们镇立了大功了!”
放下电话,陈临海站在区府办大楼的走廊上,看着窗外车水马龙。疲惫如同潮水般涌来,但心中却充满了巨大的成就感和激动。
这条路的立项,是他为新枣镇打造的最后一块,也是最坚实的一块基石。
他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而几乎就在同时,周安国坐在办公室里,拿起笔,在一份关于调动人员的请示件上,签下了“同意”二字。
他知道,是时候让这条蛰伏已久、却已屡立奇功的潜龙,进入更广阔的天地了。
一场新的风暴,即将在区级舞台上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