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人心惶惶。原本已经预订了猪肉的几家超市打来电话质疑,要求提供更严格的检测报告,否则暂停上架。合作社的社员们也慌了神,纷纷找到王大河讨要说法。王大河气得跳脚,却百口莫辩。
“这是有人眼红!故意使坏!”王大海对着陈临海怒吼,眼睛布满血丝。
陈临海脸色铁青。他第一时间意识到,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一次有针对性的、企图从根本上摧毁“生态黑猪”品牌的恶性事件。手段比上次截胡原料更加卑劣和致命!
“王大哥,别慌!清者自清!”陈临海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我们每一步都符合标准,饲料采购记录、防疫记录、屠宰检验报告全部齐全!现在最重要的是反击,而且要快、要狠!”
他立刻采取了一系列组合拳: 第一,他让王大河立刻组织所有社员,公开所有饲料采购单据和喂养记录,邀请镇上信得过的老人和部分村民代表随时来合作社监督参观,用 事实对抗谣言。
第二,他亲自带着合作社所有的合格检测报告,一家一家拜访预订猪肉的超市采购经理,当面解释澄清,并承诺如果消费者有任何疑虑,可以随时委托第三方权威机构抽检,费用由合作社承担。
第三,他想到了一个人——田娇娇。
虽然上次接触不算愉快,但田娇娇作为市报记者,拥有公信力和传播力。他犹豫再三,还是拨通了田娇娇的电话。
电话接通,田娇娇的声音依旧带着一丝疏离和公事公办:“喂?陈干部?有事?”
陈临海尽量简洁明了地将谣言事件和合作社的情况说了一遍,最后诚恳地说:“田记者,我知道这可能不符合你们的报道常规,但这件事关系到几十户农民的生计和一个刚刚起步的品牌。我们愿意接受任何形式的监督和检测,只求一个客观公正的报道,戳穿谎言。”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田娇娇似乎有些意外陈临海会找她,更意外于他语气中的急切和坦诚。她想起上次他处理危机时的果断,又想到这篇如果操作得好,或许能做一个关于食品安全与网络谣言的深度报道。
“材料发我邮箱。我需要看到所有确凿的证据,包括检测报告、饲料来源证明,还有你们应对谣言的措施。”田娇娇的语气依然冷静,但似乎松了口。 “谢谢!我马上发!”陈临海心中一喜。
与此同时,陈临海并没有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媒体上。他让王大河联系了县电视台农业频道的一位朋友,请求他们来做一次突击采访报道,实地拍摄黑猪的养殖环境。
就在谣言愈演愈烈之时,县电视台的采访车突然出现在了合作社。镜头下,黑猪们在山坡上自由奔跑觅食,吃的都是玉米、豆粕、青饲料,养殖环境干净整洁,所有记录齐全可查。同期声里,王大河和社员们面对镜头,朴实而激动地驳斥着谣言,甚至当场拿出饲料喂猪。
这则虽然简短但直观有力的报道,在当地电视台播出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谣言的扩散。
而真正起到一锤定音效果的,是三天后市报田娇娇发表的那篇跟踪报道。文章标题犀利:《“激素黑猪”谣言背后:一个新农品牌的生死突围》。文章不仅详细展示了合作社所有的证据链,狠狠驳斥了谣言,更深入剖析了当前某些利益集团或个人出于嫉妒或竞争,利用网络匿名性散布谣言、扼杀新兴农业品牌的现象,呼吁加强监管和舆论引导。
市报的权威性加上详实的证据,瞬间扭转了舆论。之前质疑的超市纷纷道歉,恢复上架,甚至因为这场风波,“生态黑猪”反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关注度,销量不降反升!
合作社度过了最大的危机,社员们欢欣鼓舞,对陈临海的信任达到了顶点。
然而,陈临海却丝毫高兴不起来。他几乎可以肯定,这次谣言事件,绝非普通村民所为,其时机之准、手段之狠,更像是熟悉内部情况的人幕后指使。
他的目光,冷冷地投向了镇政府大院某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