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操作手法虽然在一定的规则范围内是可行的,但如此明显地偏离常规,其背后的目的就实在令人心生疑虑。
这就好像是有人在刻意地粉饰公司的盈利能力,让人不禁对其真实的财务状况产生怀疑。
第二个,也是更重大的疑点,出现在无形资产的评估上。
报告显示,该公司拥有一项所谓的“核心专利技术”,评估值高得惊人,几乎占据了公司总资产估值的三分之一强。
然而,对于这项如此重要的“核心资产”,评估报告中的描述却异常模糊不清,只是泛泛地称之为“某新型材料制备工艺”,缺乏具体的技术说明、专利号、市场应用前景的详细分析和独立第三方的技术验证报告,其估值模型和关键参数(如预期收益率、技术生命周期等)的选取也显得主观且激进,缺乏足够扎实的依据支撑。
这就像一个声称自家有传家宝价值连城,却拿不出任何权威鉴定证书,只说“反正就是很值钱”,其真实性大打折扣,极有可能是一个用来人为做高公司净资产、从而抬高交易价格的财务魔术。
陈默的目光最终牢牢锁定在报告末尾,关于此次重组交易资金流向的摘要说明上。
所有的线索,最终都指向了一家注册在另一个着名离岸天堂——维京群岛的机构:“曙光基金会”(dawn Foundation)。
报告摘要显示,此次重组交易的主要资金流向,无论是股权对价支付还是后续的增资款,都将以这家“曙光基金会”作为指定的核心交易对手和资金接收方。
这家基金会的背景、实际控制人、资金来源性质,在报告中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只有一个冷冰冰的名称和注册编号,如同一个深不见底的黑色口袋,准备吞下巨额的资金。
这份由顶级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报告,形式上的完美与内容上这些细微却致命的疑点,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矛盾和撕裂感。
陈默的直觉警报大声作响,他几乎可以肯定,这份报告即便不是完全伪造,也必然是在某种意志的影响下,进行了精妙的“技术处理”和“倾向性披露”,其目的就是为这场可能存在巨大猫腻的重组交易,披上一件华丽而合法的外衣。
那个“曙光基金会”,大概率就是最终进行资金转移和利益输送的白手套和黑洞。
然而,尽管疑点重重,陈默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棘手和压力。出具这份报告的,是声名显赫、享有极高国际信誉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
直接对其报告的真实性和公允性提出质疑,这无疑是对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信用基石的一种挑战,同时也是对审计行业权威的公然挑衅。这样的行为必然会立即引发一场超乎想象的巨大反弹,各种舆论压力也会如排山倒海般袭来。
对方这一招实在是高明到了极点,他们巧妙地运用了规则和权威的力量,为自己筑起了一道看似坚不可摧的防线。这道防线不仅从正面难以攻破,而且还让人们对其产生一种敬畏之感。
在这片审计的迷雾中,真相似乎近在眼前,触手可及,但却又被那份形式上完美无缺的报告紧紧锁住,让人难以窥探其中的真实面目。要想揭开这层面纱,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和直觉,更需要一种能够撬动国际规则的精妙力量,以及确凿无疑的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