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放下稿件,摘下眼镜,用绒布擦拭着镜片,动作缓慢。他没有看林夏,目光落在窗外,声音低沉而带着一种深沉的考量:“小林啊……你这篇分析,技术上是站得住脚的。你是个专业能力很强的记者。”
林夏心中一紧,预感到什么,刚要开口,却见钱卫东抬手制止了她,重新戴上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复杂地看向她,声音压低了:“但是……这篇稿子,现在发,不合适。”林夏急道:“为什么?!钱总!这录音明显有问题!陈默可能被冤枉了!我们作为媒体有责任……”
“我知道!我理解你的立场!”钱卫东打断她,脸上显露出少有的烦躁,他站起身踱了两步,又停下,盯着林夏,眼神里带着警示,“可你想过没有?这录音是谁放的?周慕云!他背后牵扯到的人和事,是你这篇稿子能承载的吗?你真以为他一个‘侨商特使’,能拿到市里的特批用地函?能调动那么大的能量?”
他凑近一步,声音压得更低,带着一种现实的沉重感,“周慕云的背景很深,和省里的大人物有密切关联!这背后的关系网,盘根错节!你这篇稿子发出去,不仅可能起不到澄清的作用,反而可能引火烧身,连累报社!甚至……让事情变得更复杂,更难以收拾!”
钱卫东的话,像一块巨石压在林夏心头,让她感到了巨大的无力感!
省里的关系!深不可测的背景!她终于明白,为什么周慕云能如此强势,为什么那张特批函能如此顺利!原来那背后,是难以撼动的力量!
就在林夏感到前路艰难,省报的渠道似乎被无形力量阻隔的同时,另一场针对陈默的指控,在县电视台的演播厅里上演了。
一直与陈默关系复杂的苏玫,那个充满谜团的女人,竟然主动联系了县电视台,要求接受采访,声称要“说出实情”!
镜头前,苏玫穿着一身素净的连衣裙,头发挽起,脸上带着憔悴,与平日形象不同。
她坐在采访椅上,双手紧握,眼神游移,显得紧张而充满压力。
面对镜头,她声音哽咽,充满了委屈:“我……我必须站出来……陈默他……他根本不是大家看到的那样!”
她抬起脸,对着镜头,“是他!是他主动找的我!就在那份污染报告出来之后不久!他暗示我……他知道我承包招待所的事,知道一些情况……他说,只要我给他好处,他就能在拆迁的事情上‘关照’我,让我的招待所不被划入污染区关闭,还能拿到补偿……我……我害怕啊!我没办法……只能……只能把我家存的一根金条给了他!就是录音里提到的那根!他……他当时是答应了的!可没想到……他拿了东西……转头就用报告来阻止拆迁……他这是在利用我!把我逼上绝路啊!”
苏玫的指控声泪俱下,描述了金条的细节和陈默收东西的情形。她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被胁迫、被迫送出财物、最终勇敢揭发的形象。
这段采访录像,如同在汹涌的舆论之火上,又添了一把柴!如果说周慕云的录音还有技术争议,那么苏玫这个“当事人”的亲口讲述,无疑给针对陈默的指控增添了巨大的“分量”。
“连当事人都出来指证了!”“这下没跑了吧!”“必须严查!”网络上的声浪更加汹涌,巨大的压力几乎要将陈默淹没。
媒体渠道受阻,关键人物反水,舆论汹涌!三重压力如同冰冷的枷锁,从不同的方向锁紧了陈默!
他站在风暴的中心,面对这精心编织、步步紧逼的局面,纵有万般不甘,此刻也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沉重的压力,如同浓重的阴霾,彻底笼罩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