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皇帝在东宫派了三个太医常驻,早中晚给太子诊脉,倒也真发现太子这些年跟着操劳,身体有些亏空。
皇帝发了大脾气,之前给太子诊脉的太医是干什么吃的!
为了救下无辜的太医,太子只好承认了自己怕苦,有时候会把汤药偷偷倒掉的事儿。
气的皇帝把他骂了个狗血淋头,拎着鸡毛掸子追着他打。
太子:谁懂啊?三十多了被自己亲爹追的满院子打,孤不要面子的吗?
太子的事既然有可能是真的,那国运的事也八九不离十。
太子的身体还可以找太医不错眼的盯着,国运要怎么办呢?
父子两个完全没有头绪。
罪魁祸首更是连个目标都没有。他们父子这些年对外征战,肃清朝堂,收拾先帝留下来的烂摊子,宰的人多了,谁知道哪个是有真本事的,直接动了国运。
一方面宣召龙虎山等道家圣地的人进京,一方面把林楠放在眼皮子底下。
这就是他们父子能做的极限了。
下旨前,皇帝跟太子确认:“你确定是这个孩子?庭轩今年都十七了,这孩子是不是小了点?我听你姑母话里的意思是个顽劣的。”
太子不负责任道:“试试呗。当初这孩子在我面前神色有异,之后才有了这‘神谕’。”笑得很是无良:“庭轩那孩子小小年纪就爱板着个脸,就该让他带个皮猴子,闹闹他。”
这其中种种,皇帝都不能说,只好找了个看的过去的理由:“皇姐不必担忧,我昨天见了元寿这孩子实在喜欢。回来之后一直可惜不是我的孙儿,这才想了个理由让他能时时进宫。”
大长公主一个字都不信,她可没忘记皇帝昨天突然发飙:“元寿这孩子生下来体弱多病,索性家里也不指望他有多大出息,课业上很是稀松,怕是做不好皇长孙的伴读。”
大家子弟三岁开蒙,能有多稀松,皇帝不是很在意:“朕记得十二岁了吧,四书五经学到哪里了?”
大长公主突然很是羞赧:“三百千大概是熟读了的。”
皇帝震惊的看着大长公主:“……”
你平时夸你孙子的话都是怎么说出口的?
大长公主被看的坐立难安:“他母亲平日里对他很是娇惯。但这孩子心性单纯率真,赤子之心,最是孝顺。”
皇帝已经不想听她这偏心没边的长姐瞎吹了,现在就是头疼。
这样的孩子是不能放在长孙身边了,给他孙子带坏了怎么办?
再说了这么个一听就被惯坏的小东西,别看现在乖乖巧巧的,他敢保证时间长了,嚣张跋扈的性子肯定藏不住。
到时候两个孩子打起来,东宫的地盘上,自己的孙子年纪又大,肯定吃不了亏,可这要是把人打个好歹,他可不想听他长姐哭着让他做主。
到时候为难的还是他。
皇帝打发人:“去叫太子把元寿带过来。”
都怪太子出了这么个馊主意,让太子头疼去吧,朕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