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时间·第1103日。
曙光城的晨曦格外明亮。
那片曾经只属于尘埃与铁锈的土地,如今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暖意。
气温持续上升,大气湿度稳定在0.05%,
而那片被命名为“第一滴水之地”的小池塘,
依然在闪闪发光,波纹轻荡。
伍思辰站在观测塔前,静静注视着它。
风拂过,带着轻微的湿气——
那是火星第一次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他转头,对科研团队下达新的指令:
“启动下一阶段计划——微生态播种。”
会议室的空气瞬间紧张起来。
每个人都知道,这一刻意味着什么。
那不只是一次实验,
而是——生命重返另一颗星球的起点。
几小时后,曙光城北区生物实验舱亮起了绿色的灯光。
巨大的透明舱体内,悬浮着一批批经过特殊改造的生命种子:
地衣孢子、蓝藻微团、嗜冷菌群、极端耐辐射藻。
它们全部经过量子冷冻与辐射修复处理,
拥有在低压、低温、强辐射环境中依然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
伍思辰望着那些漂浮的绿色点,
声音低沉而有力:
“它们,是人类送给火星的第一批生命。
也是文明播下的第一粒种子。”
科研官确认气压参数后,
缓缓按下释放指令。
舱门外的地表传出轻微的“嘶”声。
细微的灰尘被卷起,
而后,数以亿计的生命微粒,
如同星尘般,被喷洒向火星的晨空。
阳光照耀下,那些孢子闪着微光,
在低重力的空气中缓缓下落,
如同一场无声的生命雨。
监测器迅速捕捉到数据。
表层温度保持在5.2c,湿度稳定上升。
微生物反应舱传回第一个信号:
“光合作用启动。”
那一刻,曙光城的控制中心爆发出欢呼。
有人激动地拍桌,有人热泪盈眶。
有年轻科研员捂着耳机大喊:
“主任!氧浓度在变化!氧浓度真的在变化!”
伍思辰注视着那条跳动的曲线,
嘴角微微上扬。
“记录下来,
火星的空气——正在被生命净化。”
在接下来的72小时内,
微生态群体迅速扩散。
靠近“第一滴水之地”的地表温度更高,
那些微藻和嗜冷菌如同抓住机会的先锋,
顽强地附着在石块、沙砾、甚至能量塔外壁上。
显微摄像头下,
蓝绿色的丝状生物轻轻伸展,
细胞内开始有节律地闪光——
那是光合作用的脉动。
火星,这颗寂静四十亿年的星球,
正在迎来它的第一次呼吸循环。
数据中心响起连锁提示音。
“区域湿度提升至0.07%。
氧气含量增长0.002%。
微生物活性反应强度——上升。”
科研人员热泪盈眶。
有年轻的女工程师忍不住笑着哭出声:
“主任,我们成功了!
火星第一次——有了生命在动!”
伍思辰看着那一条条跳动的绿线,
心底的声音平静又坚定。
“这不是地球的复制,
而是生命的延伸。
从此之后,
火星,不再是宇宙的废土。”
数小时后,
他走出基地,
站在那片微微泛绿的地面前。
阳光洒在红土上,
一些微小的颗粒正在闪烁。
那不是金属反光,
而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氧气泡从湿润的岩缝中冒出,
在阳光里轻轻破裂。
伍思辰缓缓蹲下,
指尖触碰那片细腻的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