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子午线峡谷以南。
一片灰白色的山地间,十几辆履带式施工机器人缓缓行进,扬起的月壤在低重力中飘散成银色尘雾。
那是大夏月球科研舱的建设现场——
也是整座月球基地的“智脑中枢”。
从这里开始,人类将不再只是“登陆”月球,
而是真正开始理解与改造它。
“报告——主实验舱壳体吊装完毕!”
“‘太初一号’材料分析模块安装完成!”
“‘夔龙’级采矿钻臂组已抵达舱口,准备入驻调试!”
通讯频道中,一条条指令不断回荡。
巨大的合金舱段在低重力的协助下缓缓嵌入地下巢穴,机械臂精准锁定连接接口,焊接火花如流星般闪烁。
伍思辰与科学总监柳沉舟并肩站在控制台前,透过舱外监控镜头,看着那片银灰色的世界逐渐“长出”一座未来之城。
“这不仅是科研舱,”伍思辰的语气低沉而笃定,“它是人类理解月球、改造宇宙的起点。”
科研舱的设计极为复杂。
它由三大核心区组成:
第一,材料分析区。
这里安装着大夏最新的“太初级分子扫描仪”与“纳米层析加速器”,能够直接在月壤中提取微量元素样本,分析其物理与能量特性。
每一个显微镜下的粉尘,都可能是未来星际材料的雏形。
第二,采矿实验区。
这一部分由“夔龙系列智能钻臂”主导。
每一台钻臂都由AI控制,能在低重力环境下进行高精度采掘与筛分。
工程师们称它们为“月壤之鳞”,因为当它们同时作业时,整片地面会像有生命一样闪烁。
第三,融合实验区。
这是真正的核心所在。
伍思辰本人亲自审定——这里将是未来“星际制造”的试验田。
在这座舱内,人类首次尝试利用月壤中的稀有元素与氦-3融合,制造出耐辐射超导合金与自愈性结构材料。
那意味着——未来的星舰、太空电梯、轨道工厂,都可以“在外太空制造外太空的材料”。
建设的过程异常艰难。
低重力导致施工设备的反馈失真;
月壤中隐藏的玻璃微粒让机械零件频频磨损;
极端温差下,外壳焊缝出现了上百处微裂。
一度,科研舱工程几乎陷入停滞。
“我们带来的所有焊料,在地球上都完美无瑕,可在月球上一夜就脆化!”
“这种温差环境根本不可能建实验区!”
工程师焦躁地扔下手里的工具,整间施工指挥室弥漫着一股绝望的低气压。
伍思辰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看着屏幕上的裂纹分布图。
良久,他轻声开口:“——问题不在材料,而在我们的思维。”
他拿起光笔,重新勾勒出结构线条,沉声道:
“改用月壤自融混合材。它在地球上脆,在月球上反而稳定。我们要让月亮,自己修好自己。”
全场愣住。
随即,柳沉舟狠狠一拍桌子:“行!就照伍总的思路干!”
新的试验立即展开。
混合月壤粉末与稀土基因链结合,加入液态陶瓷作为凝结剂。
当焊缝加热至临界温度时,裂纹开始自动闭合——
灰色的缝隙在镜头中缓缓愈合,像是这片荒凉的大地,
第一次自己学会了疗伤。
“成功!焊接层密度提升37%!”
“材料延展率突破0.92!”
“结构稳定性提升至A级!”
全场欢呼。
伍思辰嘴角微扬:“这才是文明的力量。不是征服,而是共生。”
几周后,科研舱全线建成。
外壳闪烁着柔和的银色光泽,内部光线温润,巨大的实验管道如神经般延伸到每一个角落。
当主控舱通电的那一刻,所有仪表灯同时亮起,整座科研舱发出低沉的嗡鸣。
柳沉舟笑着说道:“伍总,这声音,就像月球在呼吸。”
伍思辰微微颔首,目光深邃:“它确实在呼吸。
而我们……正在让它,成为新的生命。”
远在地球,直播画面中,月球基地的科研舱灯光亮起。
那一刻,全世界都在屏息。
而大夏网友早已炸裂——
【月球实验室上线!】
【星际制造计划!】
【大夏造材料,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