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加蓬,浩瀚大西洋边。
在已经完成地基与锚点、缆索牵引和轨道锚定之后,太空电梯的巨龙终于真正成型。接下来,是整个工程最让人热血沸腾的一步——
升降舱的建造。
施工平台上,数百名工程师正围绕着庞大的舱体骨架忙碌。那是一艘超过百米长的巨舱,外形类似子弹列车,却更加修长,表面覆盖着闪耀的银白色涂层,底部则布满了环绕式电磁轨道。
“电磁驱动系统,开始安装!”
随着总指挥一声令下,机械臂缓缓抬起,一块块超导电磁环被精确镶嵌进舱体底座。每一个环都闪着冷光,仿佛为巨舱安上了“磁力翅膀”。
伍思辰亲自站在现场,望着舱体逐渐合拢,眼神中闪烁着骄傲与坚定。
“记住,这不是一台机器,这是人类文明新的交通工具。从今天起,我们要让‘上轨道’像‘坐地铁’一样平常。”
舱体内部同样震撼。
科研团队为升降舱设计了三层结构:
下层:货运舱,可装载数百吨设备、材料,甚至整台小型卫星。
中层:动力舱,布置了磁浮悬挂系统与能量管理中心,实时调控舱体姿态与速度。
上层:乘员舱,透明舷窗环绕,可以容纳数十名乘客,坐在其中,仿佛可以直接伸手触摸星辰。
舱内装饰并不奢华,却带着浓浓的未来感。工程师们走进测试座椅时,忍不住低声感叹:“这就是人类未来的电梯车厢啊……”
建造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当第一组磁浮导轨启动测试时,电流在舱体底部掠过,伴随着震耳的轰鸣,升降舱猛然一震,差点脱离轨道!
“警报!磁场干扰过强!”
“舱体稳定性不足,悬浮高度超标!”
一时间,所有人心头一紧,几乎以为要前功尽弃。
伍思辰却面不改色,冷声下令:“切换到智能自适应模式!让磁场跟随缆索微震同步修正!”
技术人员立刻操作,数秒后,狂躁的舱体逐渐恢复平稳,像一只驯服的钢铁巨兽,安静悬停在缆索之上。
大厅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工程师们激动地互相拥抱。
经过无数次测试与改进,第一代升降舱终于在加蓬的晨曦中完成了全机组装。
那一刻,太阳刚刚跃出海平线,舱体表面的银光反射出炽烈的光芒,仿佛一条直指天空的光之矢。
伍思辰站在舱体前,庄严地宣布:
“从今天起,太空电梯不再只是缆索,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运输系统!每一次升降舱运行,就是人类迈向星辰的一次步伐!”
新闻镜头全程直播。
帝都广场上,数万民众齐聚,看到舱体亮相的那一刻,爆发出如山海般的欢呼。
“这就是我们的太空电梯舱!”
“上百吨一次!以后卫星、设备、补给全靠它!”
“再也不用担心昂贵的火箭发射了!”
网络更是疯狂:
【升降舱,亮相!】
【百吨上天,像地铁一样方便!】
【勇气登天,不止是梦想!】
梗图潮再度爆发:
——有人p图,把升降舱画成“赤道地铁一号线”;
——有人写下段子:“未来问朋友去哪?答:我坐电梯去轨道站喝咖啡。”
——更有人鬼畜化舱体测试画面,配上“叮——到达同步轨道层”。
这一天,全世界都明白了:
大夏不仅让缆索插入苍穹,更让“电梯车厢”真正诞生。
第四阶段完成——太空电梯,已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运行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