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总部。
深夜的紧急会议室灯火通明,墙上的大屏幕正播放着来自国际情报网的最新影像:一段简短的视频,显示大夏的两段太空城模块在轨道上完美对接,屏幕上那清晰的提示音——“对接完成”,像是一记雷霆,击碎了整个会议室的空气。
几秒钟的死寂之后,嘈杂声猛然爆发。
“这……不可能!”一名老专家猛地拍案而起,脸色涨红,“我们的自动对接系统已经优化了几十年,精度依旧停留在毫米级!他们怎么可能实现亚毫米级别的修正?!”
另一名工程师声音发颤:“根据画面,他们使用的是……量子微脉冲控制?!”
话音一落,整个会议室陷入诡异的安静,随后立刻炸锅。
“开什么玩笑,那只是理论!我们在实验室里都没能验证!”
“对,他们居然敢在实战应用?!”
“更可怕的是——他们成功了。”
一名副局长狠狠捂住额头,声音里带着恐惧:“这意味着,他们已经彻底打破了对接的技术天花板。只要有这种精度,太空城的模块拼装将不再是梦。”
另一位年长科学家则颤抖着手指:“你们明白吗?如果他们真能在一年内完成太空城组装,这将是人类历史的分水岭!我们几十年的积累,连他们的一年都比不上!”
伦敦,欧洲航天局。
会议室里的大屏幕也在播放同样的画面。
“量子微脉冲……他们真的做出来了。”一名研究员喃喃自语,声音里满是不可思议。
“我们还在为推进器最小功率的余震头疼,他们已经在轨道上验证了这项颠覆性技术。”另一人满脸苍白,“这不是差距,而是次元壁。”
一名高层愤怒地咆哮:“这简直是对我们整个航天界的羞辱!我们曾经笑他们连星网都造不出来,现在呢?卫星满天飞!我们说太空城是幻想,现在呢?第一步对接成功了!”
有人低声道:“也许,笑话的不是他们,而是我们自己。”
会议室陷入死寂。
巴黎,《世界航天评论》杂志社。
编辑部一片混乱,记者们手忙脚乱地修改标题。
【大夏实现量子微脉冲轨道对接!】
【航天界新规则,西方已被甩开?】
一名年轻记者难以置信地说:“我们在课堂上还把这当作假设案例,他们却已经写进了现实!”
主编满脸铁青:“这就是最可怕的。他们的科研节奏,已经彻底摆脱了常识的限制。”
华尔街财经频道。
主持人努力保持镇定,但声音仍在抖:“消息确认,大夏通过‘量子微脉冲’实现太空城模块在轨对接。这意味着,他们在太空城建造上跨出关键一步。”
演播室里的专家脸色煞白:“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不是一场对接实验,这是他们宣布:太空城真的要来了。”
股市立刻作出反应——航空航天股再次暴跌,观众的评论区满是绝望:
【完了,我们的航天产业要被碾压了】
【连轨道对接的精度都差一代人,我们还有未来吗?】
硅谷某航天公司内部会议。
cEo拍着桌子,声嘶力竭:“我们还在做毫米级别的修正,他们已经把控制精度提升到纳米!再这样下去,我们连对手的背影都看不到!”
cFo冷笑一声:“你以为还能追?他们的重型火箭、星网、现在又是量子微脉冲。我们不是在落后,而是在被淘汰。”
有人不甘心地喊:“不!他们可能只是运气好,实验室一次偶然的成功!”
立刻有人冷冷反驳:“别骗自己了。大夏的实验,从来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会议室内,气氛像坟墓一样压抑。
那一夜,西方航天界集体陷入震惊与恐慌。
有人愤怒,有人否认,有人绝望,但无论如何掩饰,所有人都明白——
量子微脉冲对接的成功,意味着大夏真正掌握了太空城建造的钥匙。
而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那扇通向未来的大门,在东方人的手里缓缓开启。
控制大厅里,一声清脆的提示音——
“对接完成!”
像惊雷般炸响。
一瞬间,原本紧绷到极致的科研人员们彻底爆发了。有人猛地抱起同伴,在大厅里转圈大喊;有人忍不住红了眼眶,用力拍打桌面;还有年轻的工程师激动到哽咽,声音颤抖却嘶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