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所有人心里都明白:这还不够。
最后的关口,是算法。
如果说震动是“骨骼”,温度是“血脉”,那么算法就是“神经”。
没有它,台子永远只是一个被动执行命令的机械零件;
有了它,才算真正拥有了“灵魂”。
伍思辰站在实验大厅中央,盯着那台沉默伫立的晶圆台,缓缓开口:“记住,我要的不是一台会‘计算’的机器,而是一台会‘习惯’的机器。它要学会像人一样,用本能完成动作!”
研究员们点头,紧张地在控制台上输入最后的代码。
这套算法,被命名为——“本能算法”。
试验开始。
第一步,给晶圆台下达一个极其复杂的运动轨迹——弧形加速、90度急停,再斜向平移。
按常规算法,这套动作需要上百次计算迭代,延迟必然积累,轨迹一定会失真。
然而,台子一启动,众人屏住呼吸。
它先是略微抖动,像婴儿学走路般生涩;
可下一秒,它自己调整了姿态,仿佛“记住”了惯性和阻力,动作越来越流畅。
“误差从十纳米……降到五纳米……三纳米!”
“我的天!它在自我修正!”
监控屏上,原本复杂扭曲的轨迹逐渐变得圆润、精准。
晶圆台没有再傻乎乎地等待指令,而是像有了直觉般,提前预判每一个动作。
“它真的在学!”
有人哽咽着喊出声,“它像一个孩子,第一次学会走路!”
第二步,进入极限测试。
研究员输入一组几乎“不可能”的动作指令:在0.1秒内完成三次高频震荡与瞬时加速。
“这太狠了!”有人倒吸一口凉气,“就算国外最先进的台子,也很难完成这种动作。”
伍思辰却面无表情:“给它机会,让它自己去适应。”
指令下达。
台子猛地一抖,差点失控,但——
下一瞬,它像突然抓住了某种节奏,整个动作丝滑如水,像舞者在节拍中自由旋转。
“误差1.2纳米……0.9纳米……0.7纳米!!”
操控员的声音颤抖着高喊,“它成功了!”
晶圆台在光束照耀下,如同一位舞者,流畅而精准,仿佛在用身体诠释最极致的艺术。
没有人再把它当作冷冰冰的机器。
它真的像“活”了过来。
大厅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怔怔看着。
直到伍思辰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
“你们看见了吗?这不是代码的产物,这是习惯,这是本能。今天起,它不再是工具,而是战士。”
轰!
全场爆发出排山倒海般的掌声与呐喊。
有人哭着笑,有人失声大喊:“我们成功了!我们给它装上了灵魂!”
伍思辰目光如炬,仿佛透过厚厚的舱壁,看见了未来的整机光刻机已在不远处等候。
“震动已稳,温度已驯,算法已生。三大关口,我们全胜!记住,这不是模仿,这是创造——这是属于大夏的原创光刻机!”
掌声、欢呼、泪水交织在一起,汇聚成足以震撼天地的浪潮。
此刻,晶圆台在灯光下安静伫立,表面微微闪烁着反光,宛如真正睁开了眼睛。
它不再是冷冰冰的钢铁,而是大夏科研之魂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