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实战验证(2 / 2)

“发现红军小队,位置锁定。”

下一秒,地面提示弹光起,战术眼镜中同步跳出警告——模拟爆炸!

战士们还未来得及反应,判定系统已经响起:

“红军先头部队,全部阵亡。”

现场顿时一片愕然。

“怎么回事?我们没开通讯,也没被侦察机发现,他们怎么知道我们位置的?”

“我们都趴着爬过去的啊!”

无解。无人机的光学+红外双模扫描系统悄无声息地记录下了所有动向。

第二轮,强攻包夹。

三排、五排、八排组成第二波次攻击队,以十公里外远程机动为战术主轴,企图在蓝军反应之前完成分点渗透,前压形成三线包夹态势。

他们制定了极其周密的部署计划,在一片废弃伪装车库内设立临时指挥点,准备展开集体战术会议——完全避开可见区,关闭高频信号,几乎完美。

可就在排长将地图展开、指着屏幕讨论下一步路径时,一道红色激光在林间一闪而逝。

紧接着,模拟弹警告系统直接响起:

“红军指挥点遭打击,战术系统瘫痪,全排失去联动,演练失败。”

“这……怎么就炸了?”

他们全懵了。

事实上,此时的天际,一架无人机正在七百米高空静静盘旋,用高清摄像头与热源捕捉算法,早已锁定了那堆正围在一起说话的热源点。无须靠近,只需坐标传回,炮兵模拟系统就完成了“远程清除”。

“我靠……我们根本没启动通讯啊!”

“十公里外,他们怎么盯着我们的?”

“这不合理!”

没有反制手段的敌人,是完全的活靶子。

第三轮,夜袭突破。

剩下的六排几乎气红了眼,他们决定实施夜间突袭,连夜色都变成战术武器。

这一次,他们吸取前车之鉴:强制关闭所有电子信号源、移除热源设备、全员背靠树林行进、用泥土掩盖身体热度,一切准备得滴水不漏。

他们分为三组,从西北、东北与正南同时推进,在预定时间发起突袭,甚至兵分多路,制造假动向。

但刚进入蓝军外围设伏区域——

空中传来熟悉的低沉嗡鸣声。

“呜——”

与此同时,地面提示接连跳出:“敌方侦察已锁定坐标,模拟火力即将覆盖。”

“轰!轰!轰!”

三处交汇地同时响起模拟爆炸提示,红灯连闪,判定系统迅速判定战损。

“东线小队被炮火压制。”

“西线小队指挥员判定阵亡。”

“中线突击队剩余作战能力不足30%,任务失败。”

“他们怎么知道我们会走这条路线?”

“我们根本没留信号,怎么全被针对了?”

“就像他们提前看了我们的作战计划一样!”

“这根本不是演习,是碾压!”

全营,哗然。

在蓝军防区后方,戚凌云静静站在临时指挥车上,目光透过夜视窗望向演训区域,眼神平静而深邃。

而在他背后的屏幕上,一排士兵正坐在地上查看战术回放,用手指着自己无人机回传的视频,一帧一帧地标记敌方进攻动向与地形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