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密码学“尝试”(1 / 2)

林家老宅的阁楼积着厚厚的灰,月光从气窗钻进来,在地板上投下道细长的光带。林晚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梯爬上去,手里紧紧攥着那本加密账本,指尖因用力而泛白。

“小心点。”沈廷洲跟在她身后,手里的手电筒光束扫过堆在角落的旧物——落满灰尘的樟木箱、缺了腿的木桌,还有个蒙着白布的相框,和遗物盒里的全家福样式一模一样。

林晚的目光落在墙角的铁架上,那里摆着几排玻璃罐,里面装着晒干的草药,标签上的字迹已经模糊。原主的记忆里,父亲总在这里捣鼓草药,说是能“安神定惊”。

“‘光透阁楼’,说不定和光线有关。”她举起手电筒,光柱在墙壁上缓缓移动,照过泛黄的报纸和剥落的墙皮,最终停在西墙的裂缝上。月光正好从裂缝渗进来,在地面拼出个扭曲的“十”字。

沈廷洲走过去,用匕首沿着裂缝撬动,墙砖果然松动了。里面是空的,只放着个巴掌大的铜盒,锁孔是复杂的齿轮样式,上面刻着圈歪歪扭扭的字母——和加密账本里的符号如出一辙。

“看来得先破译账本。”林晚把铜盒揣进怀里,阁楼的风带着霉味灌进来,吹得她打了个寒颤。

回到沈家书房时,天已经蒙蒙亮。林晚把加密账本摊在桌上,台灯的光聚焦在那些数字和字母上,像在看摊开的星图。沈廷洲搬了把椅子坐在她身边,看着她拿出纸笔演算,眼神里满是好奇。

“还是用字母频率分析?”他问。

“嗯,但得结合数字。”林晚在纸上画了张频率表,把账本里出现次数最多的字母标出来,“你看这个‘x’,出现了二十七次,对应数字‘5’的频率最高。而林伯父当年的公司注册资本是五万,说不定‘x’代表‘5’。”

她的笔尖在纸上飞快游走,把字母和数字一一对应:“‘Y’出现十九次,对应数字‘3’——我记得账本里记过一笔三万的货款。还有这个‘Z’,总跟着‘x’出现,会不会是‘0’?5和0组合,正好是沈二叔第一次挪用公款的金额五十万。”

沈廷洲看着她在纸上画的对应表,原本杂乱的符号渐渐有了规律。字母A到Z对应着0到9的数字,重复出现的字母组合则代表着年份,比如“Ab”对应“12”,正是沈二叔进公司的那一年。

“太神了……”他忍不住低叹。那些看得人眼花缭乱的字符,经她一拆解,竟变成了清晰的年份和金额,像串被解开的绳结。

林晚的额头渗着细汗,鼻尖沾了点灰,却浑然不觉。她盯着账本最后一页的字符串——“xZAb-Lw-St”,按照对应表翻译出来是“5012-林晚-沈廷”。

“5012是金额五十万零一千二,后面是我们的名字。”她的心跳漏了一拍,笔尖在纸上顿住,“这行记录的时间,正好是沈二叔伪造报表的那天。”

沈廷洲的眼神沉了下去。这说明林父早就察觉到沈二叔的小动作,甚至预见了将来会是他们两个联手追查,才特意在账本里留下这行记录。

“铜盒的锁……”他刚开口,就被林晚打断。

“应该是‘5012’。”她拿起铜盒,指尖在齿轮锁上拨动,随着“咔哒”声,盒盖弹开了。里面没有金银珠宝,只有张泛黄的借据,借款人是沈二叔,担保人处赫然签着沈父的名字,日期正是196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