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战役结束后的第三天,东野前线指挥部已前移至天津西郊的杨柳青,指挥部里少了前几日的紧张喧嚣,但依旧忙碌。刘川、聂政委、韩楚、刘亚、朱锐、谭正、肖光等人围坐在一张拼接起来的大桌子旁,上面铺开了数张大幅军事地图。
聂政委放下手中的电文,打破了沉默:“北平那边,傅还没有明确答复,中央还在尽力争取和平解决,希望傅能认清形势,避免古都再遭战火。”
韩楚哼了一声:“傅这个人,既舍不得他那点家底,又怕担上破坏古都的千古骂名。我看,光靠谈,未必能让他下定决心。咱们还得给他加点压力,”
刘亚接口道:“压力已经给足了,按照司令员的部署,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纵队以及装甲纵队主力,已完成对北平的战役合围。第六、第七纵队在北平西北方向张家口一线警戒,防止其西窜。第五纵队及部分骑兵部队在北平以东的通县、顺义一带构筑了阻击阵地。傅作义的二十多万人,已经被我们牢牢锁在北平、张家口这个地带,他现在是进退两难。”
谭正补充道:“政治攻势也在同步进行,我们通过多种渠道,把天津战役的结果和我们的政策传进了北平城,特别是对傅麾下的非嫡系部队,效果正在显现。”
肖光看着后勤报告,说道:“部队经过天津一役,需要短暂休整补充。弹药、被服、粮食正在抓紧前送,伤员也在妥善安置。以我们目前的补给能力,维持对北平的围困,同时保证部队战斗力,没有问题。”
刘川一直安静地听着,在地图上的北平位置停留片刻,然后扫向更广阔的中原、华东地区。他开口道:“傅这里,有中央在谈判,我们做好我们该做的事,军事压力不能松,但要严格执行命令,没有总部的指示,绝不允许对北平城区发动攻击。现在,我们要把眼光放远一点了。”
他站起身,在地图上点在徐州的位置:“老蒋把他的家底,第2、第7、第12、第13这几个精锐兵团,都堆在了徐州附近。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兄弟们,压力很大啊。”
又指向武汉,“这里是桂系的白崇禧,第3兵团,还有中央军的第14兵团,盯着我们的大别山和鄂豫皖根据地。”最后,指挥棒落在西安:“胡宗南的第5、第18兵团,虽然在我们西北野战军手上吃过亏,但实力犹存,牵制着西北野战军。”
朱锐看着地图上敌我态势:“司令员,这么一看,除了我们东野和山东之外,其他几个野战军,无论是在兵力、装备还是控制区域上,确实都处于守势和劣势。”
韩楚走到地图前,盯着战线:“看着兄弟部队吃苦,咱们在这里干等着和傅作义磨嘴皮子,这心里真不是滋味,司令员,咱们东野现在兵强马壮,光是休整太浪费了,必须做点什么,”
刘川看向韩楚,示意他稍安勿躁:“你想做什么?”
韩楚点在平津地区:“北平这块,留一部分部队看着就行,傅已经是瓮中之鳖,翻不起大浪。我们可以抽调主力,迅速南下,”他的手指沿着平汉线一路划下:“或者从这里,直插中原,打掉武汉方面的敌人,减轻刘邓大军的压力,或者从津浦路南下,配合山东先解决徐州方向的敌人,”
刘亚立刻提出了现实问题:“老韩,南下是肯定的,但怎么个南下法?需要多少兵力?后勤补给线如何保障?北平未下,我们大规模南下,傅会不会狗急跳墙?这些都是问题。”
谭正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部队连续作战,虽然士气高昂,但疲劳是客观存在的。马上进行长途奔袭,是否是最佳选择?是否需要一段时间的休整和适应性训练?”
肖光则更关心实际运作:“如果南下,粮食、弹药的消耗将是天文数字。依靠现有的补给线,能支撑多大规模的部队,进行多长时间的作战?需要仔细计算。”
指挥部里出现了争论。韩楚主张立即南下,以雷霆之势打开局面;刘亚、谭正、肖光则更倾向于稳妥,认为需要充分准备;朱锐则在思考炮兵的机动和部署问题。
聂政委听着大家的讨论,缓缓说道:“同志们的心情可以理解。我们都希望尽快解放全中国。但是,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要冷静。我们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国民党还有四百多万军队,占据着主要城市和交通线,我们不能轻敌冒进。”
刘川等大家都说得差不多了,敲了敲地图,将所有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同志们说的都有道理。韩楚同志求战心切,是好事,说明我们东野有锐气,刘亚、谭正、肖光同志考虑的困难,也都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