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东北民主联军总指挥部。刘川将中央的电报递给聂政委,脸上带着振奋的神色:“政委,你看,中央同意我们扩军了,还会给我们输送一千名干部,”
聂政委接过电报,仔细看着:“好,太好了,中央这是看到了我们在东北站稳脚跟的决心和成果啊。老刘,有了这一千名干部,咱们的机构就能更结实,扩军也就有了底气。”
参谋长刘亚立刻走到地图前,在上面划拉着:“司令员,政委,目前我们控制着南满大部、西满部分地区和东满通化一带,人口超过两千万,沈阳兵工厂已经初步恢复生产,鞍山的钢铁、抚顺的煤炭也在源源不断供应。以我们现在的家底,再扩充三十到五十万部队,完全有能力支撑,”
副司令韩楚刚从西线回来:“早就该扩了,司令员,西线进展顺利,通辽已经拿下,赤峰指日可待,但越往西打,感觉兵力越不够用,既要进攻,又要守备新占领的地区,还要防备北满的关东军和南面国民党可能的登陆,咱们现在这三十多万人,撒在这么大的地方,还是有点捉襟见肘啊,”
第二副司令肖光比较沉稳,他补充道:“扩军是好事,但必须保证质量。不能像以前那样,拉起队伍发条枪就算兵。我们要的是能打大兵团作战、懂得步炮协同、甚至步坦协同的精兵。”
政治部主任谭正接口道:“肖副司令说得对,兵源我们不愁,东北老百姓受鬼子压迫多年,参军热情很高。关键是基层军官和政治干部。中央输送的这一千名干部,特别是军事干部,就是及时雨,我们可以用他们作为骨干,搭建新部队的架子。”
刘川听着大家的议论沉思片刻后:“扩,而且要快扩,大扩,但不是盲目地扩。我们要制定一个详细的方案。”
他看向刘亚:“参谋长,你立刻牵头,制定一个‘东北民主联军扩编计划’。我的初步想法是:”
“第一,以现有十二个步兵纵队为基础,每个纵队都要扩充5个团以上,优先补充兵员和武器装备,使每个纵队总兵力达到四万人左右,形成更强大的独立作战能力。”
“第二,组建新的炮兵部队。以朱锐的炮兵纵队为基干,利用沈阳兵工厂新生产的和缴获的火炮,再组建两个炮兵纵队,使我们的军属炮兵力量达到五个纵队,”
“第三,扩编装甲部队。梁中玉的装甲纵队要增加坦克和装甲车的数量,特别是我们自已改装的那些简易装甲车,要形成规模。可以考虑组建第二个装甲纵队。”
“第四,骑兵纵队维持现有规模,但要加强装备,提高机动和突击能力。”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刘川加重了语气,“组建东北军政大学,由韩楚兼任校长,抽调有文化、有战斗经验的营团级干部入学,培养我们自己的中高级指挥人才和政治工作干部,不能总指望中央派人,我们要自己造血,”
韩楚一听,眼睛一亮:“这个好,司令员,办学我赞成,咱们这些老粗,光会打仗不行,还得学会管理大城市,指挥大兵团,是得好好学学,”
聂政委点头表示同意:“我完全同意司令员的意见。扩军不能只看数量,更要看重质量和对未来的准备。军政大学要办,而且要办好。教材可以就用我们之前总结的那些大兵团作战、步炮协同的经验,再加上文化课和政治课。”
朱锐搓着手,兴奋地说:“司令员,再给我两个炮兵纵队,我保证把小鬼子的炮火都比下去,咱们以后攻城,就用炮弹给他们讲道理,”
谭正也说道:“政治部会全力配合,做好新兵的政治审查和动员工作,确保部队的纯洁性和战斗力。同时,配合地方政权,在新解放区大力开展动员工作。”
刘川见大家意见统一,便下达命令:“好,既然大家都同意,那就立刻行动起来,刘亚,你负责制定详细的扩编计划和装备调配方案;谭正,你负责政治动员和干部调配;韩楚、肖光,你们负责部队的整训和新兵招募,特别是西线,要在进攻中完成扩编,不能影响战斗,朱锐,你的炮兵抓紧训练新部队;告诉梁中玉,他的装甲兵也要扩编,让他拿出个方案来,”
“是,”众人齐声领命,指挥部里顿时充满了紧张而兴奋的气氛。
命令很快传达下去,整个东北根据地开始了新一轮的膨胀和发展。
在各纵队的驻地,新兵招募处排起了长龙。许多刚刚分到土地的东北青年,怀着保卫家园的热情,踊跃报名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