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川谦逊地摇了摇头:“那是全体指战员英勇奋战,根据地人民全力支援的结果,我个人没什么。倒是你们在后方,搞生产,做群众工作,同样辛苦。”
“分工不同而已。”苏晓梅的语气很坦然,“比起你们在前线流血牺牲,我们做的这些算不了什么。我父母当年就是在苏区反‘围剿’时牺牲的,我深知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每一份力量都至关重要。”
听到她提起牺牲的父母,刘川的神情肃穆了一些,他看向苏晓梅的目光里多了几分理解和敬意:“烈士后代,更不容易。你现在在妇委工作?”
“嗯,主要负责动员妇女参加生产,支援前线,也做一些妇女权益保障和教育工作。”苏晓梅介绍起自己的工作,眼神里透着专注和热情,“我觉得这项工作很有意义,把占人口一半的妇女动员起来,能发挥出巨大的力量。我们在组织妇女纺线、织布、做军鞋,也鼓励她们识字、学文化,摆脱封建束缚。”
刘川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这项工作确实重要。我们在山东也深有体会,根据地要巩固,离不开妇女姐妹的支持。她们不仅是后勤保障的重要力量,很多工作也离不开她们。”
“是啊!”苏晓梅似乎找到了共鸣,话也多了起来,“我们不能仅仅把妇女看作是被保护的对象,更要把她们看作是革命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只有妇女真正解放了,我们的社会才算真正进步了。”
刘川有些惊讶地看了苏晓梅一眼,没想到她对问题能有这样的认识深度,不禁赞同道:“你说得对,很有道理。看来你在理论和实践结合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苏晓梅笑了笑,带着几分自信,却不张扬:“在抗大学习时,教员们教导我们要多思考,多联系实际。到了工作岗位,更是觉得以前学的东西不够用,需要不断学习。”
两人就这样,从工作聊开,不知不觉谈到了各自的一些经历。苏晓梅讲述了她童年失去父母后,在组织关怀下成长的经历,以及在抗大学习的收获;刘川也简单提及了自己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起来的历程,言语间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战友的情谊。他们发现,虽然经历不同,但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对革命前途的信念,却出奇地一致。
“听说,中央可能对山东军区有新的重要安排?”苏晓梅忽然问道,眼神里带着关切,但并没有打探机密的意思,“如果有什么需要,我们妇委也可以尽力配合。”
刘川心中一动,知道她指的是北上战略,但这属于高度机密,他不能明说,只是含糊地回应道:“形势在发展,任务也会有变化。无论到哪里,都是为了革命工作需要。”
苏晓梅聪慧地点点头,没有再追问,而是转而说道:“无论任务多艰巨,也希望刘司令员能多保重身体。我们都在期待着革命早日成功的那一天。”
夕阳的余晖洒在两人身上,这次原本带着些许“组织安排”的见面,在坦诚的交流中不知不觉接近了尾声。
刘川站起身,看着眼前这位英气而明理的女同志,心中那份最初的拘谨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淡淡的欣赏和莫名的轻松感。他诚恳地说:“苏晓梅同志,今天和你聊天很愉快。你的很多见解,对我很有启发。”
苏晓梅也站了起来,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发丝,笑容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温暖:“我也很高兴能和刘司令员交流。您是我们很多同志学习的榜样。”
两人沿着来路慢慢往回走,步伐并不急促。刘川发现,自己许久未曾关注个人生活的内心被这延河边傍晚的春风,吹开了一丝缝隙。这位父母皆为烈士、自身独立而坚韧的女同志,在他多年征战的铁血生涯中,投下了一抹不同于战场的色彩。未来的道路注定充满挑战与未知,但这偶然的相遇,却让他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属于平凡生活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