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阅卷(2 / 2)

赵鸿永的答卷则呈现出一种颇有特色却表达严重不足的矛盾状态。他选择的【临阵机变策】中,竟跳出了常规的结阵固守思路,提出分兵诱敌,设伏反击的构想——以部分兵力佯装败退引诱突厥骑兵,主力则预先设伏于狭窄地形。这个思路本身暗合出其不意的兵法要义,显露出他在实战中磨砺出的某种直觉。

然而通篇表述却令人扼腕:将分兵诱敌各队散开跑预设埋伏描述为找个山沟沟蹲着协同作战表达为看信号一起上。字迹歪斜如同幼童涂鸦,满纸俺觉得那时候就等口语,将一份颇具灵感的作战方案写得如同市井闲谈。

魏征看得连连摇头,批注:璞玉蒙尘!心有兵锋而口不能言。此子战场嗅觉敏锐,若能读书明理,他日必为良将。

高鉴的朱批则更为犀利:想法可取,表述不堪入目!可知孙子兵法?可知尉缭子?莽夫之勇终有尽时,从明日起每日认字读书,三月后若仍如此,都尉之位也不必想了!

顾陆离的答卷则充满了小聪明与奇思妙想。他的【天下大势策】并无韩、张二人的宏大气象,却另辟蹊径,提出“远交近攻,拉拢弱旅,制造摩擦,火中取栗”的策略,建议暗中资助一些弱小势力给窦建德、李密制造麻烦,自己则趁机扩张。高鉴批曰:“机巧有余,格局稍逊。然乱世用奇,亦不失为一法。” 他的【临阵机变策】更是匪夷所思,提出“假扮商旅,贿以财帛,或散布谣言,称其后方遇袭”,试图不战而屈人之兵。魏征看了直摇头,批道:“心思活络,善于权变。然战场决胜,终需实力。此策可行于谍报,难用于阵战。可置于军谋之位,参赞机要。”

赵岩的答卷,则给了高鉴和魏征一个不小的惊喜。这个年轻人的【天下大势策】写得极有见识,他并未盲目主张扩张,而是深刻指出“武阳新定,民心未附,豪强观望,此乃心腹之患,甚于外敌”。他提出“内抚重于外拓”,主张应先花大力气彻底消化武阳郡,整顿吏治,发展民生,将内部打造成铁板一块,同时以精干小股部队向外进行战术性试探与骚扰,维持外部压力即可。高鉴看到此论,击节赞叹:“入木三分!此子年纪轻轻,竟有如此见识,深知‘固本’之要,远胜许多只知攻城略地之辈!”批曰:“洞见时弊,所言切中要害。大才之胚!”

他的【强军根基策】也写得相当扎实,提出的“鼓励军属垦荒,减免赋税”、“改革漕运,与民分利”等方案,既考虑了军事需求,也顾及了民生,显示出良好的平衡感。虽然【临阵机变策】写得中规中矩,缺乏刘苍邪那样的灵光一闪,但综合来看,其表现已远超同龄人,甚至盖过许多老将。魏征亦批道:“沉稳干练,见识超卓,假以时日,必为栋梁。其父之事,或可借此考量。”

而最令人意外,乃至让高鉴拍案叫绝的,是周石匠的答卷。这位平日里在识字学堂中沉默寡言、专注于教习蒙童认字的石匠,竟然只答了【军械革新策】一题。

他的卷面上,用炭笔勾勒出一架结构精巧的足踏高腿桌式砣机的草图。旁边附有详细的说明:此物灵感源于玉器加工中的砣机,他将其改良,以坚木为架,铸铁为轴,利用脚踏板通过连杆带动水平砣盘高速旋转。砣盘可根据需要镶嵌不同粗细、硬度的磨石。

他阐述其用途并非直接杀敌,而在于革新石材加工工艺。以往打造投石机所需的石弹,全靠匠人手工敲凿,效率低下,且形状不规整,严重影响射程与精度。而使用此砣机,可对开采出的粗石进行快速、精准的打磨,制作出形状规整、表面光滑、重量均匀的标准化石弹。他断言,此法可极大提升石弹的飞行稳定性、射程与最终打击效果,并能数倍提高石弹的制备效率。

若非看到这份答卷,高鉴几乎要将这位自高鸡泊时期便跟随他、不显山不露水的老人遗忘了。周石匠用这份超越时代的、极具实用价值的“答卷”,无声地告诉高鉴,他并非只是一个识字的教书先生,他身怀被尘掩的瑰宝——精湛的匠艺与卓越的工程创新能力。

高鉴手持这份答卷,久久不语,心中感慨万千。他看向魏征,指着那精巧的草图,语气中充满了惊叹与自省:“玄成,看到了吗?若非此卷,我几乎忘了军中尚有此等大才!终日思虑招揽谋士武将,却险些让明珠蒙尘于自家营中!真是不可小觑任何一人啊!”

魏征亦是动容,肃然道:“主公所言极是。周匠人此策,看似工匠小技,实则有提升三军战力之奇效!千军易得,一匠难求。此等人才,正当其用!”

高鉴重重点头,心中已然明了。周石匠,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凭借其巧思与实干,为自己找到了最合适的位置——他将不再是单纯的识字夫子,而应执掌军工匠作,成为高鉴集团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核心。这次阅卷,不仅选拔了将才,更发掘了一位国之工师,其意义,或许远比多选拔出几名勇将来得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