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卷着黄河的水汽,寒意刺骨。高鉴与张定澄一路跋涉,终于望见了孟津渡口的轮廓。
这天下知名的渡口,此刻更显喧嚣混乱。码头旁舟楫拥挤,等待渡河的人马车驾排成长龙,嘈杂的吆喝声、骡马的嘶鸣、兵卒的呵斥与流民的哀叹交织在一起,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乱世特有的躁动与不安。
两人在离渡口稍远些的街市停下,补充了些必要的干粮和饮水。高鉴特意寻了处尚算干净的皮匠铺子,将两人磨损严重的靴子做了修补,又添置了一顶厚实的范阳笠给张定澄遮挡风寒。经过一个旧书摊时,高鉴驻足良久,目光扫过那些蒙尘的卷册,最终,他小心地拿起一部纸页泛黄但保存尚算完好的《春秋公羊传》。
“老板,这个如何卖?”
摊主是个精瘦的老者,瞥了眼高鉴虽风尘仆仆却难掩清朗的气度,报了价。高鉴未有还价,如数付了钱,将那部书卷仔细用油纸包好。
回到张定澄身边,高鉴将书递给他。张定澄接过,眼中露出不解。他认得这几个字,高鉴教过,但他不明白为何此刻要买书。
“这是我先祖高允公最为推崇的经典,”高鉴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跨越时空的郑重,“允公一生精研《公羊》,其所作注解,曾是我渤海高氏子孙必读的传家之学。此书不仅是历史,更蕴含秩序、责任与大义之道。”
他看向张定澄,目光深邃:“你心中有恨,手握利刃,此乃常情。然刃利可杀人,却需心明方能知为何而杀,杀之后当如何立身于世。一味被仇恨驱使,与野兽何异?这《公羊》微言大义,或可助你磨砺心志,护住灵台一点清明,不至迷失本性。闲暇时不妨一观,若有不解之处,随时可来问我。”
张定澄低头看着手中用油纸包裹的书卷,粗糙的手指微微颤抖,沉默良久,最终重重地点了点头,将其小心地塞入怀中贴身处。那冰冷的眉眼间,似乎因这沉甸甸的馈赠而牵动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情绪。
补给完毕,本该直奔渡口寻船,高鉴却牵着马,转向了码头附近一家看起来颇为嘈杂、烟气缭绕的大茶馆。
张定澄眼中再次露出疑惑,看向高鉴。
高鉴低声道:“孟津乃沟通南北之咽喉,四方人马汇集于此。这等地方,茶馆酒肆往往是消息最灵通之处。我们连日赶路,人困马乏,正好在此稍作歇息,喝碗热茶驱驱寒,更重要的是——”他目光扫过茶馆内形形色色的客人,“听听这南北往来之人都在说些什么。如今时局动荡,耳聪目明,方能趋吉避凶。”
张定澄恍然,默默跟上。
茶馆里人声鼎沸,气味混杂。有穿着绸缎、忧心忡忡的商贾,有满身尘土、高谈阔论的旅人,有面色疲惫、默不作声的军汉,也有眼神闪烁、低声交谈的江湖客。
两人寻了处靠墙角落、不甚起眼的桌子坐下,要了一壶最普通的粗茶和两碟盐水煮豆。滚烫的茶水虽苦涩,却有效地驱散了体内的寒气。
高鉴看似随意地坐着,目光低垂,实则耳听八方,将周围嘈杂的谈话声一一收入耳中,仔细分辨着其中有用的信息。
“…娘的,这过河的钱又涨了!比上月贵了一倍不止!还让不让人活了!”
“知足吧!能过去就不错了!听说荥阳那边河道堵了,好多船过不来…”
“唉,这世道…听说东都那边也不安生,粮价飞涨,宫里那位还要修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