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想把工位布置一下呀?”苏晓挽着她的胳膊往电梯走,“上次我就说你工位太素了,放点绿植正好,看着心情都好。”
林未晚没说话,只是笑了笑。她其实没想过把常春藤放工位,她想把它放在家里的阳台——那个和顾时砚曾经一起待过的阳台,现在虽然换了地方,却也想让这抹绿色,重新爬满栏杆。
到了工位,她先把常春藤放在桌角,给它浇了点水,又找了个小石子压在花盆边缘,防止藤蔓垂得太厉害。苏晓凑过来看了半天,说:“真好看,等我下次路过也买一盆,放我工位上,跟你凑一对。”
林未晚笑着点头,打开电脑开始工作。屏幕亮起来时,她瞥见桌角的常春藤,叶子在阳光下透着嫩,心里忽然觉得熨帖。以前总觉得,失去的东西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可现在看着这盆常春藤,她忽然明白,有些东西或许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就像这盆花,不是当年那盆,却有着一样的翠绿,一样的生机,一样能让她想起那些温暖的日子。
中午吃饭时,苏晓拉着她去公司附近的小饭馆。路过一家文具店时,林未晚看到橱窗里摆着一本带藤曼图案的笔记本,封面是浅绿的,上面爬着常春藤的纹样,和她买的那盆很像。她走进去买下笔记本,苏晓好奇地问:“你买笔记本干嘛?你不是有好几个了吗?”
“想用来记点东西。”林未晚翻着笔记本,纸张很光滑,带着淡淡的纸香,“以后设计上有什么灵感,或者生活里的小事,都记下来。”
其实她还有个没说出口的想法——她想把照顾常春藤的日子记下来,就像以前顾时砚会在手机备忘录里记“常春藤浇水日”一样。她想看看,自己能不能把这盆花养好,能不能在照顾它的过程里,慢慢学会和过去和解,慢慢学会自己给自己创造希望。
下午交完报销单,她提前半小时下班,抱着常春藤回了家。打开阳台的门,她先把花盆放在阳台的挂钩上——这个挂钩是她搬进来时特意装的,当时没什么理由,现在想来,或许是潜意识里,还想让某个地方,保留一点以前的习惯。
她站在阳台看了会儿常春藤,藤蔓垂在半空中,风一吹,叶子轻轻晃。阳台对面是一栋居民楼,有个老奶奶正坐在阳台摘菜,阳光落在她银白的头发上,透着祥和。林未晚忽然想起以前和顾时砚在阳台看夕阳的日子,他会从身后抱着她,下巴抵在她的肩膀上,说“等我们老了,也找个有阳台的房子,养点花,晒晒太阳”。
那时候她总笑着说“还早呢”,现在才发现,原来那些以为很遥远的日子,已经变成了回忆里的碎片。她转身回屋,拿出刚买的笔记本,在第一页写下:“3月12日,买了一盆常春藤,藤蔓很长,叶子很绿。老板娘说它好养,希望我能把它照顾好。”
写完,她又翻到第二页,画了一片小小的常春藤叶子,画得有点歪,却很认真。她想起顾时砚以前总说她画画不好看,却会把她画的小纸条小心翼翼地夹在书里。嘴角不自觉地扬起,她合上笔记本,放在书桌的抽屉里,和那枚小狐狸钥匙扣放在一起。
傍晚时,她煮了一碗番茄鸡蛋面,坐在餐桌前吃。窗外的天渐渐暗了下来,路灯亮了,暖黄的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桌角的雏菊上,也落在阳台的常春藤上。她吃着面,偶尔抬头看看阳台的方向,心里忽然觉得很平静。
或许,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东西会离开,有些回忆会留下,但总会有新的东西进来——就像这盆常春藤,就像苏晓的关心,就像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它们或许不能代替过去,却能让现在的日子,变得温暖而有希望。
吃完面,她去阳台给常春藤浇了点水。指尖碰到叶子上的水珠时,她忽然想起顾时砚以前说的话:“常春藤的生命力很强,就算冬天叶子黄了,春天也会重新绿起来。”
她看着眼前的常春藤,心里忽然生出一点勇气。或许她也像这常春藤一样,就算经历过冬天的寒冷,就算失去过曾经的温暖,也能在春天里重新焕发生机,也能在新的日子里,长得枝繁叶茂。
回到屋里,她拿起手机,点开朋友圈,想发一张常春藤的照片。翻了翻相册,找到下午在公司拍的那张——常春藤放在桌角,旁边是她的笔记本,阳光落在叶子上,透着细碎的光。她想了想,在输入框里敲下:“新成员报到,愿我们都像它一样,向阳而生。”
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她心里没有了之前的期待和忐忑,只有一种淡淡的坦然。她知道,顾时砚或许会看到,或许不会;或许会点赞,或许不会。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在学着和生活和解,学着在没有他的日子里,好好照顾自己,好好照顾这盆常春藤,好好过好每一天。
窗外的风又吹了进来,带着夜晚的凉意,却吹不散屋里的温暖。林未晚走到窗边,看着阳台的常春藤在路灯下晃动的影子,忽然觉得,这个春天,或许会比她想象中,更温暖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