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浩的脚步在检修门内停住,不是因为沈墨的问话,而是指间忽然掠过一丝微弱的震颤。他没回头,只是将左手缓缓贴向墙面,掌心压着玉片。那股气息很淡,像风吹过枯叶的尾音,转瞬即散。他知道,是那个曾被迫运送毒品的亡魂走了——没有执念,没有怨恨,只有一声几乎听不见的叹息,消融在凌晨的风里。
他收回手,推了推眼镜,继续往前走。
平台外,灯光已经架了起来。几辆印着电视台台标的采访车斜停在桥面应急道上,记者们正调试设备,摄像机镜头对准南塔入口。警戒线被临时扩开,穿制服的宣传科人员正在和现场指挥确认流程。
“省厅刚批了出镜安排。”沈墨边走边说,声音压得很低,“只需要两分钟,讲清楚行动关键点就行。”
丁浩点点头,没多问。他从外套内袋摸出笔录本,翻到空白页,用指尖轻轻摩挲了一下纸面,又塞了回去。
采访区设在平台东侧空地,背景是被打开的金属货桶和戴着手套的技术员。一名女记者看见他们走近,立刻迎上来,身后跟着摄像。
“沈队,这位是丁顾问吧?”她笑着递过话筒,“省台《焦点追踪》栏目,想请您两位简单介绍一下破案的关键节点。”
沈墨看了丁浩一眼。丁浩站定,双手插进裤兜,微微颔首。
镜头亮起红灯。
“请问这次收网能成功,最关键的突破是什么?”记者发问。
丁浩开口,声音平稳:“线索来自多方协作。最关键的突破……是有人不愿被遗忘。”
记者愣了一下,似乎没料到这样的回答,但很快接话:“您指的是受害者或举报人吗?”
“我说的是所有没能说出真相的人。”他顿了顿,“他们留下的痕迹,只要有人愿意看,就还在。”
沈墨接过话头:“具体来说,我们通过码头监控与海关数据比对,锁定了异常货物流向。结合线报分析,判断出毒贩可能利用水路与空中双通道撤离。”他语气沉稳,每一句都精准落在警方可公开的范围内,“南塔平台的布控,正是基于这个推断。”
记者转向画面:“那么直升机接应是否早有预判?”
“我们在行动前四小时完成路径模拟。”沈墨说,“特警和无人机组同步就位,确保万无一失。”
采访结束得很快。记者道谢收工,转身去剪辑素材。丁浩跟着沈墨退到警戒线后,两人并肩站着,谁都没说话。
远处,第一批押解车辆启动,车顶蓝光闪烁。新闻直播信号已接通,大屏幕上正回放直升机降落瞬间的画面:强光手电照亮机身,特警破门,嫌疑人被按倒在地。旁白激昂:“我市警方雷霆出击,斩断一条跨境毒品运输链!”
丁浩望着屏幕,目光落在角落滚动的字幕上:“案件侦破得益于大数据模型与智能监控系统的深度融合。”
他嘴角动了动,没笑。
一辆警车停在不远处,车窗半降。他走过去,拉开后门坐进后排。沈墨随后上车,坐在副驾。
司机还没发动。车内安静。
丁浩靠在座椅上,闭眼片刻,再睁开时,视线落在窗外。路边一家便利店亮着灯,电视挂在墙角,正在重播新闻。画面上,他和沈墨站在采访区,镜头切到缴获的金属桶,接着是老杨低头走出审讯室的画面。
“科技赋能警务革命。”主持人声音铿锵,“这是一次现代刑侦技术的全面胜利。”
店门口几个夜班工人围在电视前议论。
“现在破案全靠系统啊。”
“这种案子,以前得查几个月,现在几天就搞定了。”
“什么灵异传闻都是假的,数据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