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既解,笼罩全球一年有半的死亡阴云,终是散去。那南极冲天的蓝光,早已敛去锋芒,只余方舟深处一点微茫,仿佛沉沉睡去。遍布世界各地的萨玛拉扎观测节点,也恢复了往日的沉寂,符文黯淡,光路隐没,如同完成了使命的士兵,重归漫长的守望。唯有那太空中的“伴星”,依旧悬浮于寂静虚空,表面纹路黯淡,仿佛一颗真正的、不起眼的星辰,默默见证着下方那颗蓝色星球的劫后余生。
“拾光号”破冰船,在完成了它那堪称传奇的通讯中继使命后,终于载着霍船长一众忠心耿耿的船员,以及那五位从南极冰原深处、自远古方舟中安然归来的“英雄”,缓缓驶离了那片见证了奇迹与牺牲的白色大陆。
回程之路,不复来时之险厄。海风虽依旧凛冽,波涛虽依旧汹涌,但船上每个人的心中,却都充溢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平静与喜悦,恍若隔世。天空是久违的、纯粹的蓝,再无那毁灭之星的恐怖阴影;阳光洒在甲板上,暖洋洋的,驱散了南极带来的最后一丝寒意。
船至第一个补给港口时,那欢迎的场面,着实让黄砚舟等人吃了一惊。码头上人山人海,彩旗招展,虽因战后百废待兴,物资不算丰沛,但人们的热情却如同火山般喷涌。记者们举着笨重的相机,闪光灯亮如白昼;官员们穿着略显陈旧的礼服,发表着慷慨激昂的演说;更多的,是那些普通的民众,他们挥舞着临时赶制的小旗,眼中含着热泪,高声呼喊着“英雄”、“救星”!
“黄先生!林小姐!请谈一谈你们在南极的经历!”
“萨玛拉扎文明真的存在吗?那些蓝光到底是什么?”
“人类未来是否应该更专注于探索地外文明?”
问题如同潮水般涌来。黄砚舟身着霍船长找来的、半新不旧却熨帖平整的长衫,站在话筒前,神色平静,眉宇间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他抬手虚按,待喧闹声稍息,方才缓缓开口,声音清朗,透过扩音器传遍码头:
“诸位同胞,诸位朋友。砚舟与同伴,不过侥幸先行一步,窥得那远古文明之冰山一角,传递了预警之讯息。真正挽救我等于危亡的,乃是全球科学家之智慧,各国通力之协作,以及万千民众在后方之支持。至于萨玛拉扎……”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那一张张殷切的脸,“其文明之辉煌,技术之玄奥,确远超我等想象。然其留给我们的,非仅是拒敌之力,更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人类自身之渺小与潜能,警示我等,当以何种姿态,存于这浩瀚星海之间。”
他的话语,不居功,不炫奇,沉稳有力,引来一片赞许的掌声。林星晚站在他身侧稍后的位置,穿着一袭素雅的旗袍,外罩一件呢绒大衣,清丽的面容上带着温婉而得体的微笑。她看着黄砚舟从容应对的背影,心中既感骄傲,又涌起阵阵怜惜。只有她知道,这数月来,他承受了多大的压力,经历了多少生死一线的考验。如今面对这如潮赞誉,他依旧能保持本心,清醒如初。
待到应酬稍歇,回到临时下榻的宾馆,已是夜深人静。林星晚为黄砚舟沏上一杯热茶,递到他手中,柔声道:“站了这许久,累了吧?喝口茶,润润嗓子。”
黄砚舟接过茶杯,指尖触及她温软的柔荑,抬眼望进她满是关切的水眸,心中一暖,连日来的喧嚣与疲惫仿佛都消散了不少。他拉着她在身旁坐下,轻轻叹了口气:“说不累是假的。这般场面,比在南极面对那些机关凶险,更耗心神。”
林星晚抿嘴一笑,灯光下眼波流转:“你现在可是举世闻名的大英雄了,黄先生。” 语气中带着几分俏皮,几分与有荣焉。
黄砚舟摇头苦笑,握紧了她的手:“什么英雄不英雄,虚名罢了。阿星晚,你可知,我此刻心中所想为何?”
“所想为何?” 林星晚歪着头,配合地问道。
“我想的,是尽快将我们脑海中、笔记里那些关于萨玛拉扎的知识整理出来。” 黄砚舟的神色变得郑重,“伊万的牺牲,卡尔、小李还有霍船长他们的努力,不能白费。那些能量符文的规律,观测节点的构造原理,乃至方舟核心的运作机制……虽然只是管中窥豹,但其中蕴含的智慧,足以改变我们现有的科学认知,甚至引领人类走向一个全新的未来。沉溺于眼前的荣誉,无异于买椟还珠。”
他的目光灼灼,闪烁着对知识与未来的渴求。林星晚凝视着他,心中爱意更浓。这就是她倾心的男子,不为浮名所动,始终心怀更广阔的天地。
“我明白。” 她轻轻靠在他肩上,“无论你想做什么,去哪里,我都陪着你。我们一起,把这些珍贵的知识,传承下去。”
(归国与践行)
数月后,一行人终于辗转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国。码头的欢迎仪式,比之国外,更添了几分家的温情与东方特有的含蓄敬意。黄家自是张灯结彩,大摆筵席,既是庆贺独子安然归来,更是为这未来的儿媳接风洗尘。黄老爷子看着并肩而立、气质卓然的女儿与林星晚,老怀大慰,连日来的担忧化作满腔喜悦,那“三书六礼”之事,更是迫不及待地提上了日程。
然而,黄砚舟与林星晚并未在家中过多盘桓。短暂的团聚与休整后,他们便辞别家人,与同样归国的卡尔·施耐德、小李(林小满)重新汇合,投入到了那更为宏大的事业之中。
凭借此次拯救世界的巨大声望,以及黄家本身的人脉财力,再加上国际上一些有感于他们贡献的机构与个人的资助,一个以“传承与研究萨玛拉扎文明”为宗旨的基金会很快成立。黄砚舟任理事长,林星晚、卡尔等人皆是核心成员。
他们的第一步,便是在上海选址,筹建第一座“星际文明博物馆”。馆址选在了黄浦江边一处闹中取静的花园洋房内,既有东方的雅致,又不失迎接寰宇知识的开放气度。
这一日,博物馆的筹建已近尾声,主体建筑内部的布展工作正在紧张进行。黄砚舟与林星晚并肩站在尚未完全布置好的主展厅内,四周还散落着一些未拆封的木箱,里面装着从世界各地萨玛拉扎观测站遗迹拓印下来的符号图谱、拍摄的影像资料、以及根据记忆和少量允许带出的碎片复制的模型。
阳光透过高大的彩色玻璃窗,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新刷油漆和旧纸张混合的特殊气味。
“砚舟,你看这里,” 林星晚指着一面空白的墙壁,眼中闪烁着构想实现的光芒,“我打算将复活节岛巨石像能量激活时的景象,用光影技术重现于此,让观者能直观感受到那日全球网络共鸣的震撼。”
黄砚舟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幽蓝光路蜿蜒而上的奇景,他点了点头,目光中满是欣赏:“甚好。阿星晚,你的心思总是这般细腻妥帖。” 他顿了顿,环顾这初具雏形的展厅,感慨道,“回想当初,我们在南极冰原下,于那方舟之中,窥见这伟大文明之一斑时,是何等的震撼与茫然。未曾想,今日竟能于此地,为其知识之传承,略尽绵薄。”
林星晚走到他身边,与他一同看着这尚显凌乱、却充满生机的空间,轻声道:“是啊,仿佛大梦一场。有时午夜梦回,我仍会想起那冰原上的极光,方舟内的嗡鸣,还有……伊万……” 她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
黄砚舟伸出手,轻轻揽住她的肩膀,给予无声的安慰。他知道,伊万诺夫的牺牲,是他们所有人心中一道难以磨灭的印记。
“他将生命融入了那股拯救世界的力量之中,” 黄砚舟的声音低沉而坚定,“我们如今所做的,便是让他的牺牲,以及萨玛拉扎人的馈赠,变得更有价值。让后来者,能循着这些知识的微光,走得更远,更稳。”
这时,卡尔·施耐德拿着一卷设计图纸,大步走了过来,依旧是那副严谨到近乎刻板的样子,但眼神中却多了几分以往罕见的兴奋光芒。
“黄,林,你们看这里,” 他摊开图纸,上面是用工整线条绘制的“伴星”能量接收放大原理的示意图,“我根据记忆和我们后期的推算,将这个系统的关键节点做了可视化设计。虽然只是理论推演,但其能量流转的精密与高效,足以让当今任何一位顶尖工程师叹为观止!” 他用手指着图纸上的几个关键部位,语气激动,“看这能量的汇聚方式,完全跳脱了我们现有的电磁理论框架,这是一种……一种对时空本身能量的精微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