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荧光之谜(1 / 2)

南中国海的夜晚,自那场震撼人心的跨年烟花之后,似乎被赋予了某种不同寻常的魔力。白日里,海水依旧是一片深邃辽阔的蔚蓝,与天空交界处模糊而柔和。可一旦夜幕降临,星子爬上墨蓝天幕,一种幽蓝泛绿的荧光便会如期而至,悄然点亮这片海域。

起初,这奇景只被当作那晚“神迹”的短暂余韵,是某种罕见的海洋发光生物(如夜光藻)大规模爆发后的自然衰减。渔民们虽觉稀奇,却也只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称之为“星海”或“鬼火海”,带着几分敬畏,几分不解。

然而,一周,两周……一个月过去了,那荧光非但没有减弱消散,反而愈发稳定、明亮。它不再局限于“拾光号”浮标周围的那一小片海域,而是如同墨滴入水,以缓慢却不可阻挡的速度,向着四周蔓延开去。范围越来越大,亮度也越来越惊人。

无需月亮的照耀,每当夜色深沉,这片广阔的海域便会自动焕发出梦幻般的光晕。海浪的每一次涌动,都像是搅动了满海的星辰,拖曳出长长的、闪烁的光带。渔船驶过,船艉会犁出一条璀璨夺目的银河;海鸟低飞掠过水面,翅尖会点起一串转瞬即逝的光珠;甚至一阵稍大些的海风,都能将发光的海水吹成漫天飞舞的光点,如同液态的烟火,美得令人窒息,也诡秘得令人不安。

这持续不退、愈演愈烈的荧光异象,再也无法用简单的“自然现象”来解释了。它吸引了越来越多好奇的目光,也引发了种种猜测和传言。报纸上开始出现耸人听闻的标题,有的说是海底火山即将喷发的前兆,有的说是某种未知深海巨兽发出的求偶信号,更有甚者,将其与古老的“归墟”传说联系起来,认为是神灵震怒或宝藏现世的征兆。

槟城港变得前所未有的热闹,各色船只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挂着外国旗帜的科研调查船。种种传言和异常景象,最终引起了国际海洋科学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

一周后,一艘洁白崭新、装备着各种先进探测设备的海洋科考船——“探索者号”,缓缓驶入了槟城港。带队的是国际知名的华裔海洋微生物学家,史密斯博士。他是一位年约五十、风度翩翩的学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戴着金丝边眼镜,眼神锐利而充满求知欲。他一下船,便径直前往南洋华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基金会拜访。

会议室内,史密斯博士将一叠初步的卫星遥感数据和海水采样分析报告摊开在桌上,神色严肃而兴奋。

“林理事长,黄先生,”他开门见山,语气急促,“我们通过遥感监测和初步采样分析,基本可以确定,这片海域持续不散的荧光,并非来自已知的任何一种大型发光生物群落。”

他指着光谱分析图上一个异常波峰:“看这里,它的发光机制非常特殊,能量释放稳定得惊人,几乎不像生物光源,更像是一种……高效的生物化学冷光反应。而且,其核心辐射源,似乎高度集中在贵基金会设立的那个永久浮标附近的海底区域。”

他的目光扫过林星晚和黄砚舟,带着科学家特有的探究热情:“所有的数据都指向一点——这荧光很可能与那艘沉船有关。我们怀疑,是沉船残骸在海底经过漫长岁月的某种变化,孕育或释放出了某种未知的、具有强烈发光特性的微生物菌株。这是一个极其罕见的海洋学现象,甚至可能改写教科书!我们‘探索者号’希望能获得贵基金会的许可和支持,对这片海域,特别是沉船点,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联合科学考察。”

黄砚舟和林星晚对视一眼,心中俱是凛然。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那艘沉船意味着什么——父亲、舅舅、两大家族的恩怨、那首用摩尔斯电码发出的童谣、还有那枚凤凰胸针和神秘的钥匙……如今,这诡异的荧光竟也与它有关?

“博士,我们完全支持科学的探索。”黄砚舟沉吟片刻,谨慎地开口,“‘拾光号’和基金会可以提供我们所掌握的所有关于沉船位置、结构的历史资料,并且可以配合你们的考察。但是,”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那艘沉船,对于我们的家族而言,意义非凡。它是一处沉眠之地,我们希望任何考察活动,都必须以最大的敬意进行,尽可能避免对遗骸的惊扰。”

“这是自然!”史密斯博士立刻保证,“科学探索与人文敬畏并不冲突。我们一定会采用最温和、最无损的探测技术。”

联合考察很快展开。“探索者号”与“拾光号”并排停泊在荧光海域。入夜后,两艘船仿佛漂浮在一片巨大的、流动的蓝色光毯之上,场景梦幻得不似人间。

各种精密的仪器被放入海中:深海摄像机、机械臂采样器、水质多参数分析仪、底质声呐扫描仪……史密斯博士和他的团队日夜不休地分析着源源不断传回的数据,试图解开荧光之谜。

初步的结果很快出来,证实了史密斯博士的猜测。海水中确实富含一种此前未被记录的奇特微生物,其细胞结构独特,内部含有一种特殊的荧光酶和底物,在受到极其微弱的外部能量刺激时,便能产生效率极高的冷光反应。而这种外部能量源……

“难以置信!”几天后的傍晚,史密斯博士拿着最新一份检测报告,激动地冲进“拾光号”的会议室,甚至忘了敲门,“黄先生,林理事长,你们看这个!”

报告上是复杂的频谱对比图。

“我们分离培养了那种发光微生物,并测试了各种可能激发其发光的能量源——声波、不同波长的光、压力变化、甚至微量元素……效果都很有限。”博士语速极快,手指点着图表上一条异常匹配的曲线,“但是,当我们模拟一种特定的、非常微弱的高频电磁波频谱对它们进行照射时,它们的生物发光强度瞬间提升了数百倍!几乎与我们现在观测到的荧光强度一致!”

“而这种高频电磁波的频谱特征,”博士抬起头,眼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光芒,“与我们实验室里那块‘星纹石’碎片的辐射背景波谱,高度吻合!几乎同源!”

“什么?!”林星晚猛地站起身,碰倒了手边的水杯都浑然不觉。黄砚舟也瞬间变了脸色。

星纹石?!那块由父亲遗留的陨石碎片拼合而成、能显现奇异星图、并与她身上凤凰印记产生感应的神秘石头?!它的辐射……竟然是激发这深海荧光的能量源?!

这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科学的发现,竟然与他们手中那超自然的谜物联系在了一起!

“这……这怎么可能?”林星晚的声音发颤,她下意识地摸向锁骨下方,那里似乎因为这个名字而微微发热。

“目前还无法解释这种关联性。”史密斯博士坦诚道,激动之余也露出了深深的困惑,“这种微生物对那种特定频谱的能量如此敏感,简直像是专门为它而‘设计’的。它们聚集在沉船周围,依靠吸收这种弥漫在环境中的微弱辐射能量来维持发光。但这能量的源头……那块石头,据我们所知并不在海底。这太不可思议了!”

会议结束后,林星晚心绪难平。一种强烈的直觉驱使着她,让她独自一人来到了“拾光号”上的一个小型资料室。这里存放着当年从沉船上打捞起来、经过初步清理和分类的一些物品,主要是些未被海水完全腐蚀的书籍、文件和个人物品。

她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任何能与“星纹石”、微生物、或者父亲的研究相关的蛛丝马迹。

大部分文件都是航海日志、货物清单、或是船员们的私人信件,字迹被海水浸泡得模糊不清。她耐着性子,一页页小心翼翼地翻阅着。海风吹过舷窗,带来远处科考船上机器运行的微弱嗡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