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林海就来到了码头。
合作社新订购的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刚刚送达,技术人员正指导着阿水伯和老根叔等人进行安装。
这套价值十万元的设备能够实时监测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等多个关键指标,并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传回合作社办公室的电脑上。
“有了这个,咱们就能随时掌握藻林的环境变化了。”
秦雨一边检查着设备说明书,一边对林海说,“一旦水质出现异常,系统会自动报警。”
林海点点头,目光却不自觉地飘向远方的海面。
昨晚布设的【隐蔽式水下警戒网】至今没有动静,这让他既安心又隐隐有些不安。
对手绝不会轻易放弃,平静的海面下可能正暗流涌动。
安装工作持续了整个上午。趁此机会,林海组织其他社员对合作社的渔船进行日常维护。
他自己则拿着工具,仔细检查“海溪号”的发动机和声纳设备。这艘船是他的得力伙伴,每一次出海都离不开它的可靠表现。
午饭后,林海决定独自出海一趟,借口是测试新安装的监测系统,实则想亲自巡视藻林区域。
阳光正好,海面波光粼粼,“海溪号”平稳地驶向目的地。
到达藻林区域后,林海放缓船速,仔细查看着水质监测系统传回的实时数据。
一切正常,各项指标都在理想范围内。
新移植的紫藻在海底轻轻摇曳,透过清澈的海水隐约可见它们健康的紫色身影。
就在他准备返航时,随身携带的警戒网接收器突然发出急促的“滴滴”声。
林海心头一紧,立即查看屏幕——警报显示,在藻林西北角边缘,有物体触发了警戒网。
他毫不犹豫地调转船头,向警报区域驶去。
同时拿起对讲机,准备呼叫合作社的巡逻船支援。
然而,当他抵达目标区域时,海面上空无一物。林海仔细查看着接收器上的信息:触网物体的体积不大,移动速度缓慢,不像是潜水员,倒更像是大型鱼类。
为了确认情况,他放下水下无人机。
传回的画面证实了他的猜测:一条体型硕大的龙趸石斑鱼正在警戒网附近游弋,它显然是被藻林吸引来的小鱼小虾当作了觅食场。
虚惊一场。林海松了口气,但同时也对警戒网的灵敏度感到满意。
能够区分大型鱼类和潜水员,这说明系统的智能程度很高。
就在他准备收回无人机时,画面边缘的一个物体引起了他的注意。
那是一个半埋在沙质海床上的木质结构,看上去年代久远,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沉积物和海藻。
林海操纵无人机靠近观察。
木质结构呈弧形,像是某种容器的侧面,其上的榫卯结构依然清晰可辨。这绝不是自然形成的物体。
他记下了这个位置的坐标,决定改日再来仔细探查。眼下最重要的是确保藻林的安全。
返航途中,林海的思绪飘向了那个神秘的木质结构。
它会不会与“福昌号”有关?还是说,这片海域下还沉睡着其他不为人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