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月则细心地记录着各类海获的品种和数量,这些都是合作社宝贵的原始数据。
临近中午,几人清点收获。林海的个人收获价值超过三千五百元;沈舒云在指导下也找到了价值近两百元的海货;合作社公共区域的收获则更为丰厚。
回程路上,沈舒云的话匣子打开了,她谈起在其它沿海地区见过的不同赶海方式,有些见解颇为独到。
“比如在山东有些地方,有人通过拍摄真实的赶海视频,让更多内陆朋友了解海洋。
还有些地方发展滨海民宿,让游客体验渔村慢生活,渔民也因此多了收入来源。我觉得白沙湾有这么好的资源和合作社基础,未来也许可以考虑这类方向,这和我们基金会推广海洋文化的宗旨也很契合。”
她的话让林海心中一动。合作社目前主要收入还是依靠海产销售和即将到来的技术授权费用,若能拓展观光体验这类业务,无疑是多条稳健的财路。但他没有立刻表态,只是默默记下了这个想法。
午饭时间到了,大家来到林家享用午餐。林母一大早就去市场采购了新鲜的海鲜食材,并精心烹饪了一桌丰盛的家常菜。
餐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有清蒸黄鱼、姜葱炒龙虾、蛤蜊汤等等,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欲滴。
沈舒云对这桌海鲜大餐赞不绝口,她一边品尝着鲜美的菜肴,一边不停地夸赞林母的厨艺精湛。
她说这是她吃过的最美味的海鲜,每一道菜都让人回味无穷。
饭后,沈舒云主动提出想要为合作社的日常工作和环境拍些照片。她拿出相机,向林家人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在征得大家的同意后,沈舒云开始认真地拍摄起来。
她从码头的渔船开始,记录下了渔民们忙碌的身影和满载而归的喜悦;接着走进合作社的办公室,拍摄了工作人员忙碌的场景和整齐摆放的文件资料;最后,她来到社员们处理海货的地方,捕捉到了他们熟练的操作技巧和对工作的热情。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傍晚。林海和苏晓月站在合作社办公室门口,目送着沈舒云乘坐基金会的车离开。苏晓月轻声问林海:“你觉得她怎么样?”
林海思考了一下,客观地评价道:“我觉得她很聪明,也很好学,不像一般的娇气千金。她今天提了一些关于发展休闲渔业的看法,都挺有见地的。”
“嗯,我也觉得她人不错。而且……”苏晓月顿了顿,看向林海,“她看你的眼神,好像有点特别。”
林海闻言一愣,随即失笑:“别多想。基金会是来合作的,我们做好自己的事就行。”
他抬头望向晚霞满天的海平面。
气运值不知何时已悄然回升至 【22\/100】 。
沈舒云的出现,以及她带来的新思路,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他隐约感觉,这位看似单纯的沈小姐,或许会成为白沙湾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契机,也或许,会带来新的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