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经理那边虽然签了协议,但我感觉他们不会轻易放弃。”
苏晓月忧心忡忡,“特别是如果紫藻的价值传出去,恐怕来的就不止他们一家了。”
秦雨点头:“我同意。我建议尽快启动紫藻的人工培育项目,同时为它申请新品种保护。
只要我们在技术和专利上占据主动,别人就算拿到样本,也难以规模化应用。”
“还有一个地方我比较担心。”林海指向海图上的暗礁区,“紫藻是在沉船附近发现的。我怀疑,沉船区域可能还有更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台风过后,海流变化,说不定又有新的东西露出来了。”
说到这里,林海忽然想起什么:“对了,秦博士,我上次采集紫藻时,在沉船边缘还发现了一个镶嵌金属的木匣,因为当时气瓶余量不足,没有打捞。”
秦雨眼睛一亮:“镶嵌金属的木匣?如果能打捞上来,不仅本身可能有价值,也许还能提供关于‘福昌号’货物的重要线索!”
三人商量后决定:由秦雨全力攻关紫藻培育;苏晓月负责合作社日常管理和与新老客户的对接;林海则筹备再次潜入暗礁区,目标是打捞那个木匣,并进一步探索沉船和紫藻的分布情况。
傍晚,林海召集夜捕小队出海。
或许是气运值提升带来的好运,这次收获格外丰富:五条各重约一斤半的野生黄翅鲷,卖了1500元;三只罕见的七彩龙虾,每只重达两斤,总共卖出4800元的高价;还有几十斤杂色蛤和扇贝,进账600元。一次夜捕,总收入达到6900元,创下了夜捕小队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
社员们分到钱后个个喜笑颜开。阿水伯领钱时悄悄对林海说:“小林,我家那小子听说合作社这么红火,都想从城里回来了。你看...”
“水伯,合作社正需要年轻人。阿杰要是愿意回来,我们欢迎!”林海笑道。
这个消息让林海心情愉悦——曾经年轻人都争相逃离的渔村,如今也开始有了吸引力。
晚上,林家堂屋。
林溪正在认真完成她的省展画作,画面正是台风过后渔民们修复渔网的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母亲在一旁缝补衣服,父亲则仔细地保养着钓具。
“哥,那种发光的紫藻,真的像我画里那样漂亮吗?”林溪放下画笔,好奇地问。
“比画里还神奇。”林海摸摸妹妹的头,“等秦姐姐培育成功,哥哥带你去看看真正的紫藻林。”
林溪高兴地点头,又拿起画笔在画纸一角添了几丛散发着莹莹紫光的海藻。
临睡前,林海查看UI界面,气运值因合作社的稳定发展和紫藻的发现,又悄悄提升了2点,达到87\/100。他注意到,当气运值超过80后,界面边缘开始泛起淡淡的金色光泽,似乎在预示着什么。
他站在窗前,望着月色下平静的海面。那片深蓝之下,隐藏着太多的未知与机遇。木匣里究竟装着什么?紫藻能否培育成功?孙经理和他背后的公司下一步会如何行动?
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等待着他去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