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电脑和网络,合作社的办公效率提升了一大截。
苏晓月和小芳学习能力很强,没过几天就已经能熟练使用表格软件处理日常账目和订单,还能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
每次社员大会,把打印出来的清晰报表往墙上一贴,收入支出、分红明细一目了然,大家看得明白,心里也更踏实。
秦雨帮忙建立的简单数据库也开始录入数据,从每天的水温、盐度记录,到各种海产的生长速度、投饵量、收获量,都变得井井有条。
她告诉林海,这些数据积累起来,未来就是合作社最宝贵的财富,能用于科学分析,优化养殖策略,甚至申请一些科研项目。
林海深感赞同,同时也想到了更多。
现在合作社的海产,主要是卖给惠民超市、海悦酒店和老王鲜鱼店,用的都是对方的包装或者干脆是散装。
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品牌。
“我们要注册一个自己的商标!”在一次合作社管理层小会上,林海提出了这个想法,“以后我们出的海产,无论是捕捞的还是养殖的,都统一打上‘白沙湾’的牌子。让人一看到这个牌子,就知道是咱们白沙湾出的好东西,品质有保证!”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支持。阿水伯拍着桌子说:“早该这样了!咱们的东西不比外面那些打着什么‘野生’、‘有机’旗号的差,凭什么不能有自己的名号?”
老根叔也点头:“对!有了牌子,咱们的扇贝、生蚝就能卖出更高的价!”
苏晓月则更关心实际问题:“海哥,注册商标麻烦吗?贵不贵?”
“我问过秦老师了,她帮忙咨询了一下。”
林海解释道,“流程不复杂,我们可以自己网上申请,主要是设计logo和等待审核的时间。费用大概需要一千多块钱。”
一千多块,对于现在月毛利好几万的合作社来说,完全承受得起。
会议当场决定,拨出2000元作为品牌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商标注册和后续的包装设计。
接下来的几天,合作社里掀起了一场“起名和logo设计”的热潮。不仅林海、苏晓月、秦雨在琢磨,连社员们都积极参与。
“叫‘白沙湾珍品’怎么样?大气!”
“不如叫‘海娃子’!亲切!”
“logo就画个沙滩和海浪!”
“得把咱们的船画上去!”
最后,还是林溪小姑娘的创意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logo主体是一个简单的白色贝壳轮廓,里面勾勒出蓝色的海浪波纹,出了海洋和地域特色。
林海委托秦雨帮忙,在网上提交了商标注册申请。剩下的就是等待审核结果了。
品牌的事在推进,赶海也不能落下。气运值在合作社各项事务顺利推进中,慢慢恢复到了【50\/100】。
这天,UI界面上的箭头指向了村西礁石区的一片潮间带,光芒中等偏上,预示着会有不错的收获,但可能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大货。
林海带着工具溜达过去。正值退潮,大片礁石和滩涂裸露出来。他穿着防水裤,踩着礁石,【寻踪手套】传来清晰的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