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了没一会儿,苏晓月突然想起花蛤苗的水温:“昨天看南方苗的池子水温有点低,咱们得去看看。”
两人往苗池跑时,还不忘拿上温度计和一卷透明塑料膜 —— 这是苏父早上特意准备的,说水温低了就盖膜保温。
苗池里的南方花蛤苗果然没昨天活跃,温度计显示只有 16c,比适宜温度低了 2c。“赶紧盖膜!” 林海展开塑料膜,苏晓月帮忙固定边角,塑料膜盖在池面上,像给苗池搭了个透明小棚。
“盖膜能提高 2-3c,正好到适宜温度。” 苏晓月擦了擦额角的汗,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记:“3 月 13 日,南方花蛤苗池盖保温膜,花费 50 元(塑料膜从合作社仓库拿,按采购价记账)。”
林海蹲在池边,看着膜下慢慢活跃起来的花蛤苗,笑着说:“这下不用担心苗种冻死了,等长出壳,就能分去村民的塘口。”
下午三点多,村里的王婶拎着个布袋子来了。
“小林,给我称 10 斤扇贝,昨天吃了邻居家的,说你们合作社的最鲜。”
她把布袋子递过来,眼里满是期待。林海去网箱捞了 10 斤扇贝,苏晓月称重时还多给了半斤:“王婶,这半斤您拿着尝鲜,下次多来照顾生意。”
王婶掏出 100 元,笑着说:“你们年轻人实在,比镇上的贩子强多了,10 元 \/ 斤对吧?不用找了,零头当跑腿费。”
苏晓月把钱记在账本上:“3 月 13 日,王婶扇贝订单,收入 100 元,支出 0 元,净收入 100 元。”
傍晚时,暂养池终于试水成功。
王师傅打开进水阀,清澈的海水顺着管道流进池里,防水布没一点渗漏。
“晚上把水晾一夜,明天就能存海鲜了。” 他收拾工具时,还不忘叮嘱,“过滤棉要每周换一次,别省这点钱,水质好海鲜才活得久。”
苏父骑着电动三轮车来送虾苗饲料,看到暂养池试水成功,高兴地说:“老张那边说虾苗明天就能送,1000 元 50 斤,合作社账上够不够?” 林海掏出手机查了查:“加上今天的订单收入,还有
元,够了,明天直接转账。”
夕阳把暂养池的水面染成橘红色时,林海和苏晓月坐在池边整理账本。
“今天收入 800 元(超市)+100 元(王婶)=900 元,支出 50 元(保温膜),净收入 850 元。”
苏晓月把账本递给林海看,字迹工整得像打印的,“下周还有超市的订单,虾苗也到了,咱们得提前准备好虾苗池。”
林海看着账本上的数字,又看了看虚拟屏幕 ——【当前气运值:100\/100】,淡蓝色的光在视野里闪了闪,“正好兑换个水质检测仪,明天虾苗来了能用。”
老根叔拎着个空竹篮走过来,嘴里还嚼着糖糕:“明天虾苗到了,叫上我,我帮着下苗。”
林海笑着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个刚捞的小海螺:“根叔,这个给您孙子玩,昨天溪溪还说喜欢。”
老根叔接过海螺,笑得眼角皱成褶:“这孩子肯定高兴,天天盼着赶海呢。”
晚风带着海水的咸香吹过来,暂养池的水面泛着粼粼波光。
苏晓月把账本放进办公室抽屉,转身对林海说:“明天早点来,虾苗来了得赶紧下池,别耽误了活力。”
林海点点头,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路口,心里满是踏实 —— 合作社的日子,就像这暂养池的水,平稳又充满生机,而那些细碎的日常,比如送订单、盖保温膜、分糖糕,正是日子里最暖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