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扣除之前买饵料的 200 元,净赚
元,给合作社添不少周转金。”
中午在船上吃饭团时,苏晓月从保温袋里拿出瓶冰红茶,递给林海:“刚从家里冰箱拿的,凉丝丝的。”
林海接过,瓶盖拧不开,苏晓月接过去,用力一拧就开了,脸上带着点小得意:“我爸说我力气大,能扛五十斤的扇贝苗。”
两人坐在船尾,看着远处的海鸥飞过,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饭团里的海苔香混着腌萝卜的脆爽,格外下饭。
下午返航时,路过合作社的网箱区,林海特意绕过去看了看。
生态基周围聚集着不少小鱼,网箱里的扇贝也在水里张开壳,像是在晒太阳。“等这批石斑的钱到账,咱们可以再添两个网箱,培育点花蛤苗。”
苏晓月指着网箱,眼里满是期待,“老根叔说花蛤长得快,三个月就能收获,能补上半年的空窗期。”
回到渔村,王经理已经在海味轩门口等了,看到桶里的石斑鱼,眼睛一亮:“这品相,比我预期的还好!”
他亲自过秤,确认石斑鱼二十四斤二两,膏蟹五十斤整,当场通过手机转账
元。
“下次有好货还找你们!” 王经理拎着鱼获,满意地走了。
苏晓月把钱转到合作社的账户里,又在笔记本上记好:“今天收入
元,支出 200 元,净收入
元,加上之前的周转金,现在合作社有一万六千多了。”
晚上,苏晓月留林海在海味轩吃饭,苏父炒了几个拿手菜:蒜蓉粉丝蒸扇贝、清蒸石斑鱼(留了条小的自己吃)、辣炒花蛤。
“小林,你们打算添网箱,我支持。” 苏父举起酒杯,“我认识个卖苗种的朋友,能拿到优惠价,明天我帮你们联系。”
林海赶紧道谢,苏晓月在旁边补充:“我们还想在网箱周围再挂几个生态基,让小鱼多起来,扇贝也长得快。”
饭桌上,几人聊起合作社的后续计划:先添两个网箱,培育花蛤苗;等花蛤苗下塘后,再去远海找新的贝类资源;冬天的时候,把暂养池扩建,多存点膏蟹和石斑鱼,应对春节的订单。林海看着虚拟屏幕上的气运值:【当前气运值:95\/100】,心里盘算着,等凑够 100 点,就兑换【高级生态基】,能让周围的浮游生物更多,扇贝长得更快。
吃完晚饭,林海和苏晓月一起往村里走。路灯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路边的草丛里有蟋蟀在叫。
“明天去看苗种,我跟你一起去。”
苏晓月说,手里捏着个刚买的,递了一半给林海,“甜的,尝尝。”
林海接过,在嘴里化开,甜丝丝的。
“好啊,正好跟你学学怎么选苗种。”
他看着苏晓月的侧脸,路灯的光落在她脸上,格外柔和。
快到林海家时,林溪从院子里跑出来,手里举着个小海螺:“哥,你看我捡的,能吹出声!” 她把海螺递到林海嘴边,林海吹了吹,发出呜呜的声音,林溪笑得直跳。
苏晓月看着这一幕,也笑了:“那我先回去了,明天早上合作社见。”
“好,路上小心。” 林海挥手道别,看着苏晓月的身影消失在路口。
林溪拉着他的手往家走:“哥,晓月姐人真好,下次让她来家里吃饭啊。”
林海笑着点头,心里想着明天的苗种挑选,还有合作社的新网箱,觉得这日子就像海里的潮水,虽然平淡,却总能带来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