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赘婿,开局签到绝世兵法 > 第185章 最后一个扫院的人

第185章 最后一个扫院的人(1 / 2)

那是一种冰冷到极致的、仿佛由神明亲手绘制的绝对秩序。

它没有任何情感,没有任何冗余,每一条线,每一个角度,都服务于一个终极的、不可违逆的“最优解”。

在这张巨大的钢铁蛛网面前,那片由亿万民智汇聚而成的温暖星河,就像一滩即将被彻底冻结的、无序的水。

程雪的心脏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窒息感瞬间涌遍全身。

这不是人力,这是一种她从未见过的、凌驾于所有已知权谋和术数之上的恐怖逻辑。

它不杀人,它只是……规划一切。

将所有活生生的、充满变数的人,变成它宏大蓝图上一个可预测的、毫无偏差的坐标。

“大人!”身旁的监察官骇然失色,“这……这是什么东西?它正在……正在吞噬‘回响池’的光!”

程雪没有回答,她死死盯着那片正在被冰冷几何图形覆盖的星河。

她知道,一旦这片温暖的光海被彻底规整、冻结,大周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一个没有错误,却也没有惊喜;没有痛苦,却也没有希望的绝对死寂时代。

“传我命令!”程雪的声音嘶哑,却带着一种决绝的冷静,“封锁‘回响池’,切断一切与外界的术法链接!另外,将近一个月内,所有来自民间,无法溯源的‘无名建议’,全部汇总给我,一份不落!”

命令被迅速执行。

当那口巨大的水晶池与外界隔绝,光芒黯淡下去时,那张冰冷的几何大网也随之隐去,仿佛从未出现过。

但程雪知道,它就在那里,像一头潜伏在数据洪流深处的史前巨兽,等待着下一次吞噬的机会。

整整一夜,龙脉监察司灯火通明。

五百七十一份“无名建议”被分门别类地摆在了程雪的案头。

它们来自天南地北,内容五花八门。

有建议边陲哨所在箭垛上涂抹灶灰以防潮的,有建议在水渠拐弯处种植某种特定水草以减缓流速、沉淀泥沙的,甚至有建议在育婴堂的摇篮上悬挂不同颜色的布条,用以安抚不同哭声的婴儿……

这些建议看似琐碎,甚至有些荒诞不经。

但当程雪将它们全部看完,一股寒意却从她的脊背直冲天灵盖。

这些建议,全部遵循着一个近乎鬼神的原则——“最小干预,最大效用”。

它们从不试图去改变事情的本质,只是在最关键的节点上,用最微不足道的方式,轻轻一拨。

就像那个在旱地里用芦苇管找到水源的牧羊女,她们不创造水,她们只是找到了倾听大地的语言。

“追查源头!”程雪厉声道,“这些建议的第一个上报者是谁?他们从何得知?”

调查结果很快回来,答案却让所有人不寒而栗。

这五百七十一条建议的最初来源,竟然全部始于同一个夜晚,五百七十一个不同的人,做了一个相似的梦。

梦里,有一个看不清面容的模糊身影,蹲在他们面前的土地上,用一根枯树枝,默默地画出解决方案的图形。

画完之后,那身影便起身离去,从不回头,也从不多说一句话。

程雪怔怔地坐在堆积如山的卷宗前,许久未动。

她终于明白了。

那个冰冷的“铁笼”,试图用无上的算力去预测和控制一切。

而陈默,或者说已经化身为这片土地律动的“他”,给出了唯一的答案——无法预测。

当智慧不再集中于一处,而是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播撒在亿万凡人的梦境与直觉中时,任何强大的系统都将失去计算的目标。

你无法预测一个农夫下一刻会如何挥动锄头,就像你无法计算一片落叶的轨迹。

“不必再解析了。”程雪缓缓站起身,眼中恢复了清明。

她指着那堆积如山的卷宗,下达了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命令:“将这五百七十一份建议,统编成册,命名为《无名策·终卷》。不署撰者,不记出处,即刻颁行天下,作为各级官府的国策参考本。”

在亲自为这本奇特的策论集撰写序言时,她写下了最后一句:“当万人皆可为师,便无需寻找唯一的光。”

几天后,政务堂散席。

程雪独自一人留在院中,将刚刚印好的《无名策》一卷卷晾晒在竹架上,让墨迹被阳光晒透。

微风拂过,吹起其中一卷的末页,露出背面一行用极淡的墨迹写下的小字。

那字迹潦草而熟悉,仿佛是某个学徒在试笔时随手所书——“治大国,如炖小菜”。

程雪的指尖,在那一行字上轻轻抚过,微微颤抖。

与此同时,京郊大营。

苏清漪推行的《乡勇自治章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以几大世家为首的数十名重臣联名上奏,言辞激烈,称“庶民执兵,无异于纵虎出笼,必将动摇国本,天下大乱!”

面对朝堂之上的汹汹物议,苏清漪一反常态,没有进行任何辩驳。

她只是以议政大臣的名义,邀请诸位公卿,于三日后,同赴京郊观摩一场特殊的“演武”。

是日,天高云淡。

当一众锦衣玉食的王公大臣抵达演武场时,看到的却并非金戈铁马的精锐之师,而是一百名来自附近村庄的农妇。

她们手中没有兵刃,只有扁担、锄头、搓衣板。

“苏相这是何意?让我等来看一群村妇胡闹吗?”一名侯爵面露不屑,冷哼道。

苏清漪立于高台之上,神色清冷,未发一言,只是抬手示意开始。

只听一声梆子响,那百名农妇立刻动了起来。

她们的动作朴素至极,没有半分花哨,一举一动皆是日常劳作的姿态。

然而,就是这些最简单的动作,却被她们组合成了一种令人心惊的阵法。

三人一组,以扁担为锁,以锄头为钩,进退之间默契十足。

一名奉命扮演“暴徒”的精锐禁军,手持钢刀冲入阵中,只觉四面八方都是挥舞的农具,看似杂乱,却总能在他发力之前,或勾住他的脚踝,或架住他的手腕。

不过十息,那名禁军便被三名农妇用一根扁担和两条麻绳组成的“绞索阵”死死捆住,动弹不得。

演练结束,全场死寂。

那领头的农妇大娘走上前来,抹了把汗,对着高台上的众人憨笑道:“各位大人见笑了。俺们庄稼人,没练过啥杀人的本事。苏大人教俺们的,都是咋样相互搭把手,护住自家的娃,护住自家的田。俺们练的不是杀人,是护人。”

“护人”二字,如一记重锤,狠狠敲在所有人的心上。

苏清漪这才缓缓开口,清冷的声音传遍全场:“诸公看清了么?这就是民心。若兵法只为权贵巩固城池,屠戮异己,那它早该死了。真正的兵法,是让每一个想活下去的普通人,都能在危难之时,靠自己,挺直腰杆!”

散场回城的马车上,苏清漪疲惫地靠着软垫。

她不经意间一摸,竟在座位角落里发现了一块洗得发白的旧抹布,正是多年前陈默在相府扫书房时,被她斥责后丢下的那块。

抹布的边缘,用粗糙的针脚,绣着四个小字:“低头做事”。

她将那块抹布轻轻抚过,收入袖中,再未取出。

数日后,柳如烟悄然重返那座早已物是人非的宰相府旧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