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赘婿,开局签到绝世兵法 > 第152章 锅不烫了,该换菜了

第152章 锅不烫了,该换菜了(2 / 2)

她蹲在泥里和民夫算河工账,说龙脉不是地脉,是人心脉。

现在这脉,总算活了。

值房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柳如烟的红裙先撞了进来,发间金步摇乱颤:监察院收到密报,有御史要参程雪妖言惑众她反手甩上门,袖中滑出半块残牌——正是当年代天执刀的碎片,我让人去冷香宫探过......

不必。陈默按住她欲言又止的手,程雪的理论不是妖言,是千万百姓的脚底板踩出来的道理。

那御史参她,倒不如参参自己这三日有没有下过乡。他将枇杷筐塞进柳如烟怀里,去把吴县的罢免文书抄五十份,贴到各城门口。

让百姓看看,律是活的,能咬人的。

柳如烟咬了口枇杷,甜汁溅在残牌上:你倒像个甩手掌柜。她转身时红裙带起风,卷走案头一页《民气论》,今夜我去烽燧台等你——那根木棍又亮了,沈归舟说它在。

陈默望着她的背影消失在廊角,转头时正撞见程雪抱着一摞竹简站在院门口。

她道袍下摆沾着新泥,发间还别着根芦苇:《民气论》的刻版好了,首印五千册。她晃了晃手里的竹简,刚才在书坊,有个老秀才捧着抄本掉眼泪,说原来龙脉不在帝王家,在我这把老骨头里

苏清漪从案头抽出支狼毫,在《民气论》扉页题了民心即国脉五个字:刻进书里。她将笔往程雪手里一塞,明日随我去应天书院,那些酸腐老儒要和你辩三天三夜。

程雪摸着墨迹未干的题字,忽然笑出声:当年在龙渊祭坛,你拿剑指着陈默说赘婿也配谈天下,现在倒替他题起书来了。她转身要走,又回头补了句,今夜我去码头送你——听船家说,明早的江潮最顺。

暮色漫上屋檐时,陈默独自登上烽燧台。

风里还带着槐花香,却混了些铁锈味——是台下残留的箭簇,当年他率死士夜袭敌营时留下的。

等很久了?

柳如烟的声音从垛口传来。

她倚着残墙,手里捧着根半人高的木棍,顶端青金光芒流转,正是当年插在龙渊祭坛裂缝里的那根。

经沈归舟用祖纹温养三月,木身褪去焦痕,竟抽出了新芽。

它亮了七日。她将木棍递过去,指尖拂过新芽,沈归舟说这是,得传给下一个执刀人。

陈默没接。

他伸手抚过木棍上的刀痕——那是他当年为救苏清漪留下的。它等的不是我。他轻声说,当年在龙渊,我以为要靠神功战魂才能改天换地。

后来才明白,真正的刀,是百姓手里的律,是程雪写的字,是苏清漪批的奏。

他接过木棍,轻轻插入垛口的石缝。

青金光刹那间大盛,照亮了台下的荒野——那里新立着块碑,刻着吴县罢免令下一个执刀人,可能是在田埂算账的老农,可能是在书院辩论的学子,可能是在码头搬货的苦力。他转身看向柳如烟,他们不需要这根棍,他们需要的是敢说话的嘴,敢动笔的手,敢掀翻不公的勇气。

柳如烟望着石缝里的木棍,新芽在风里颤了颤。

她忽然想起许多年前,陈默在宰相府扫院时,总把扫帚柄磨得发亮。

那时她以为那是屈辱,现在才懂,那是在给后来人留把扫尽旧尘的工具。

明早我就走了。陈默从怀里摸出个布包,这是我在系统空间签到来的最后一样东西——《菜蔬种植要诀》。他晃了晃布包,苏清漪说城郊有间带院子的宅子,后院能种青菜,前院能晒麦。

柳如烟突然拽住他的衣袖。

残牌从她袖中滑落,撞在石墙上发出清响。冷香宫......她欲言又止,最终只是扯出个笑,监察院的密报房永远给你留着耳房。

要是哪天新律不管用了......

不会了。陈默弯腰捡起残牌,塞进她手里,律管用不管用,不是看有没有人犯,是看有没有人敢纠。

现在有你盯着,有苏清漪推着,有程雪写着,有百姓看着——他指了指台下的荒野,那里不知何时聚了群人,举着火把念着《民气论》,就算真有一天要再执刀,也是他们的刀,不是我的。

黎明时分,一叶扁舟顺江而下。

船头的粗布男子戴着斗笠,手里握着根普通木杖——正是昨夜插在烽燧台的木棍,此刻青金光已敛,只余一截新芽藏在杖头。

阿爹你看!岸边有孩童指着天空喊,青金光!

和书里说的一样!

男子抬头,见那光掠过江面,映在京都新建的议政堂匾额上,转瞬消散。

他摸出块糖塞给跑近的孩童,船家的号子声里,传来小娃脆生生的话:阿娘说,现在有新律了,谁都不能欺负人!

船行渐远,男子摘下斗笠。

晨光里,他眼角的细纹清晰可见,却比当年在宰相府扫院时亮堂许多。

船家抛过条缆绳:客官去哪?

去城郊。男子笑着接绳,找间带院子的宅子,种种菜,等朋友来喝酒。

风穿堂过,杖尖新芽轻轻一颤,像在应和远处传来的敲更声。

而在京都最深的宫巷里,柳如烟站在冷香宫门前,残牌在袖中发烫。

她抬手叩门,铜环撞在朱漆上,发出三声闷响——

无人应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