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古代女贵17(2 / 2)

在这个男多女少的古代女尊世界,对女子的尊崇与供养早已刻进街巷肌理 —— 女子可入仕为官、可掌家理事,连市集里的摊贩见了女子路过,都要拱手问好。

不过男子的生活状态倒是比华夏明清时期的束缚宽松不了多少,却又透着更现实的残酷。这里的男子,从牙牙学语时起,耳边听的就是 “攒嫁妆、嫁好妻主” 的叮嘱,像是被无形的线牵着,一生都在为 “有个好归宿” 奔波。

若是生在普通人家,男子的日子更是难熬。父亲留下的田产、铺面,若母亲心性小气,定会牢牢攥在手里,连一枚铜钱的资助都不会给儿子。他们想攒嫁妆,只能靠自己谋出路:有的早早进了城里的绣坊做学徒,每天在绣架前熬足十二个时辰;有的去城郊的田庄帮工,顶着烈日插秧收割,只为每月能多攒几百文铜钱;还有的凭着几分力气,去码头扛货、去镖局做杂役,冒着被货物砸伤、被劫匪盯上的风险,换些辛苦钱。

更 “卷” 的是,攒下的钱财还不能全留着 —— 每月要拿出三成孝敬母亲,美其名曰 “尽孝”,实则是母亲变相的 “把控”。毕竟在这个世界,“母权” 大于天,母亲若不点头,就算儿子攒够了嫁妆,也难托媒人找到像样的妻主。

哪家女子选夫郎,不得先问一句 “你母亲是否待见你”?若是母亲不疼,连带着男子的身价都要降几分。

可若是有个疼爱儿子的母亲,境遇就天差地别了。

这样的母亲会早早为儿子规划:在家里,会挡下叔伯姑姨的刁难,护着儿子不受委屈;选妻主时,会托相熟的媒人精挑细选,优先考虑家世清白、性格温和的女子,还会悄悄托人打听对方是否有虐待夫郎的前科。

就连嫁妆,也会准备得格外丰厚。 从成色足的银镯子、绣着缠枝莲的锦缎嫁衣,到几亩薄田、一间小铺面,样样齐全,生怕儿子嫁过去被妻主家轻视,连抬头说话的底气都没有。

更有甚者,为了给儿子凑够体面的嫁妆,母亲会主动再娶夫郎 —— 毕竟多一个夫郎,就能多一份嫁妆。

所以男人们有的擅长经商,能把铺面打理得井井有条;有的精通木工、瓦工,能帮着修缮房屋、制作家具;就算是只会种地的男人,也能把田产种得丰收,为家里添补粮食。

所以男人们也都有谋生的技能的。出去挣钱也不会被人说道,争的多还会得到夸赞。

婚姻里的规则更现实。若是妻主对自己不好 —— 比如克扣用度、让做重活,或是受了妻主家其他人的气。但是他们也不是没活路的。

只要老母亲愿意出头,去县衙打官司,就能把男子要回来自己养。这样一来,男子不算 “失户”,有母亲这位家主庇护,还能拥有自己的私产 —— 比如母亲赏赐的首饰、自己做活攒下的铜钱,甚至可以雇一两个小仆役伺候。

毕竟母亲也是女子,在社会上地位尊贵,县衙的女官不会轻易驳了她的面子。唯一的损失,就是当初带去的嫁妆要不回来,只能净身出户。

但官府的律法明明白白写着:“男子离异归母家,嫁妆属妻主所有”,就算闹到府城、京城,也改变不了这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