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系统给出了几个可能的证型判断和推荐方案。而新系统除了这些,还生成了一个病机演化网络图,清晰地展示了三种疾病如何通过肝气郁结、心肾不交等路径相互影响。
更令人惊讶的是,系统自动生成了几个假设性问题:
如果优先疏肝解郁,对血糖控制会产生什么影响?
如果加强交通心肾,血压波动会呈现什么规律?
是否存在一个关键节点,能够同时改善三个问题?
系统不再满足于给出答案,李维解释道,它开始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向真正智能迈出的关键一步。
为了验证新系统的能力,团队设计了一场特殊的人机辩论会。林澈、沈雨霏等顶尖医者与灵枢·启明系统就三个疑难病例进行独立分析,然后相互质询、辩论。
第一个病例,人与机的判断基本一致。
第二个病例,系统提出了一个被专家们忽略的少阳枢机不利因素。
第三个病例,双方产生了严重分歧——专家们认为病机以为主,系统则判断是真寒假热。
最终,通过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反应验证,系统的判断是正确的。它通过能量场的深层模式分析,发现了人类感官难以察觉的本质。
这不是人类的失败,林澈在总结时坦然说道,而是医学的进步。最好的医生,永远是最善于借助各种工具发现真理的医生。
**全球验证网络:从中国智慧世界共识**
理论的进步需要更广泛的验证。林澈团队启动了全球验证网络计划,在全球选择了二十个具有不同地理、气候、人种特征的验证中心。
每个验证中心都配备了标准化的检测设备,采用统一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流程。这不仅是为了验证神气理论,更是为了探索人类生命的共性与多样性。
来自印度的验证中心报告了一个有趣发现:在热带气候下,人体的能量场基线明显高于温带地区,这为因地制宜的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北欧的验证中心则发现,在极夜期间,当地居民的能量场会出现特殊的向内收敛模式,这与中医理论吻合,但程度更深。
最令人振奋的发现来自南美的验证中心。他们在研究当地传统草药时,发现这些草药的作用机制完美地契合五维理论中的环境互动场原理——当地草药正好能够调节当地环境对人体产生的特异性影响。
这证明了中医因地制宜思想的科学性,沈雨霏在分析全球数据时说,也说明神气理论具有成为跨文化医学通用语言的潜力。
**瓶颈与突破:当理论遇到极限**
然而,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理论研究进入深水区后,团队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
最大的难题出现在意识与疾病的关系研究上。虽然团队已经证实情绪波动会影响能量场,但意识如何具体地引发生理变化,仍然是个黑箱。
我们测量了冥想时脑波、能量场、内分泌指标的变化,赵晴苦恼地汇报,数据都很漂亮,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还是理不清。
更棘手的是伦理问题。当研究深入到意识、生命本质的层面时,传统的科研伦理框架开始显得力不从心。
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定义?
当我们可以精准预测疾病发生时,告知患者的边界在哪里?
智能系统在医疗决策中应该拥有多大的自主权?
这些问题在伦理委员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
转机出现在一个午后。林澈在整理姜离留下的手稿时,发现了一段之前被忽略的记载:
上古有医,能见五色气。非目视之,乃心观也。其后世徒执形迹,忘其神韵,道遂隐。
他反复品味这段话,突然灵光一闪:我们是否太过依赖外在的仪器,而忽略了内在的感知?
他立即召集团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保持科学严谨的前提下,重新引入训练有素的内观体验作为研究辅助。
第一批志愿者包括林澈自己、沈雨霏等核心成员。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他们通过深度入静的内观,描述疾病状态下体内的能量变化,同时用仪器客观记录。
结果令人震惊:当内观描述与仪器数据结合时,那些原本难以理解的模式突然变得清晰起来。
肝气郁结时的能量阻滞,在内观中体验为肋下的滞涩感,在仪器上表现为特定频率的能量涡流。
心肾不交时的体验是上热下寒,仪器检测到上身能量密度增高、下身降低。
这种主客观结合的研究方法,为突破理论瓶颈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新的起点**
半年后,神气理论2.0的首个完整框架正式发布。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在发布会的最后,林澈展示了一张特殊的图表——认知边际效应图。图表显示,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知领域的扩大,接触到的未知领域反而更多。
在医学的道路上,我们永远都是学生。林澈的结束语简单而深刻,精益求精不是要达到完美的终点,而是要培养一种永远在路上的状态。今天的2.0版本,也许在未来的某天看来,会像现在的我们看古代医籍一样粗浅。但这正是进步的意义。
发布会结束后,林澈独自来到实验室。新升级的灵枢·启明系统屏幕上,一行字悄然闪现:
下一个待解之谜:生命的目的是什么?
他微微一笑,在键盘上输入:
也许,生命的目的就是通过我们这样的存在,来认识和完善它自己。
窗外,夜幕降临,但实验室的灯火通明,如同人类对生命真相永恒探求的象征。这条路没有终点,但每一步都值得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