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医魄 > 第64章 理念传播

第64章 理念传播(2 / 2)

在此战略指导下,林澈在“守望者”智库团队(包括顶尖科学家、语言学家和战略专家)的协助下,耗时数周,精心撰写了一篇题为《一种基于能量信息互动的身心系统观及其在异常状态干预中的初步探索》的纲领性文章。这篇文章堪称一次精妙的走钢丝表演:它完全没有披露任何具体的技术细节(如安魂印的运作机制、《镇墟秘录》的具体法门、五行生克的能量模型等核心机密),而是从哲学框架、现象学描述和经过严格脱敏处理的“可观察治疗效果”出发,系统性地、逻辑严谨地阐述了“神气”理论的基本假设和推论:

* **基本假设一**:存在一个与物质身体相互嵌入、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生命整体的“能量信息体”(文中谨慎地称之为“神气系统”),此系统尚未被现代科学仪器完整、直接地捕捉和描述,但其功能状态可通过一系列身心表现间接推断。

* **基本假设二**:存在某些“结构性信息扰动”(文中避免使用“伪念”一词),它们可以直接作用于“神气系统”,干扰其正常的信息处理和能量流动,从而导致身心功能的特异性紊乱,其表现可能涵盖精神、情绪乃至部分生理层面。

* **基本假设三**:存在特定的方法(文中泛称为“定向能量信息调节技术”),可以通过调节操作者自身的“神气”状态,来识别、定位并中和这种外来扰动,帮助个体恢复系统内部的平衡与稳定。

文章着重强调了该理论的“可检验性”,提出了几个潜在的、可供第三方机构在严格实验条件下验证的预测方向,并附上了经过大量脱敏处理的、证明德克斯特教授认知功能改善的神经心理学评估报告(部分数据),以及那台剑桥服务器修复前后的完整系统日志记录(由剑桥大学相关部门授权发布)。

这篇文章以中、英、法、德四种语言版本,通过一个新建的、背景深厚且具有高度学术权威性的国际跨学科研究交流平台——“普罗米修斯论坛”(背后由“守望者”联盟几个核心成员国共同支持建立)首次发布。尽管文章一经露面,依旧在主流学术界引发了巨大的争论和两极分化的反响,但其严谨的学术包装、清晰的逻辑链条(尽管前提假设非常规)、以及附带的、看似客观的数据支撑,使其无法被简单地归为“伪科学”而一笔抹杀。

更引人瞩目的是,国际医学界的权威刊物《柳叶刀》旗下的《神经科学》子刊,顶住压力,为此特别发表了一篇由该领域一位德高望重的资深评论员撰写的特邀文章,标题为《当理性遇见未知:重新审视身心医学的边界与假设》。文章作者明确指出,他个人对林澈的理论持保留态度,但郑重呼吁全球医学界和科学界,应以更加开放、严谨而非预设立场排斥的态度,去对待这些来自不同文化传统、且显示出潜在疗效的“异常报告”。他建议相关资助机构和企业,可以考虑设立专项研究基金,以严格的设计和方法,去尝试复现或证伪这些现象,因为这可能关乎人类对自身认知和健康疆域的根本性拓展。

这篇评论文章的发表,被视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意味着,林澈所代表的、根植于古老东方智慧又直面现代疑难问题的理论体系,首次在主流国际学术界的高墙上,撬开了一道缝隙,获得了一张极其珍贵、充满争议但确实存在的“讨论入场券”。从一个被多数人嗤之以鼻的“异端邪说”,转变为一个必须被严肃对待、值得投入资源进行检验和辩论的“前沿科学假说”。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聚光灯与狙击镜之下**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里程碑,林教授!”李明在巴黎临时安全屋的会议室里,阅读着从世界各地汇总来的、雪片般的反馈报告和分析文章,难掩激动之情,“我们成功地将火种播撒出去了!现在,整个学术界都在讨论‘神气’、‘信息扰动’!我们不再是孤军奋战!”

林澈却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凝望着远处在夜色中熠熠生辉的埃菲尔铁塔,脸上的表情比李明要凝重得多。窗外的光晕映在他深邃的眸子里,却化不开那层深沉的思虑。

“认可,仅仅只是开始,李明。甚至可以说,是更危险阶段的开始。”林澈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千钧重量,“现在,我们不再隐藏在阴影里。无数双眼睛——好奇的、支持的、嫉妒的、仇恨的——都像探照灯一样聚焦在我们身上。支持者渴望我们拿出更多、更惊人的证据,他们的热情会推动我们,也可能因为期望过高而瞬间反噬。反对者则磨刀霍霍,瞪大眼睛寻找我们理论中任何一个微小的逻辑瑕疵或实践中的失误,随时准备给我们贴上‘骗局’的标签,将我们彻底打回原形。”

他缓缓转过身,目光扫过会议室里的每一位核心成员:“而最危险的,是‘蓬莱’……他们绝不会乐见我们的理念被广泛接受和讨论。这等于是在从根本上动摇他们实施侵蚀的根基——如果人们开始相信并学会识别‘信息扰动’,他们那些基于‘伪念’的渗透和操控手段,效力将大打折扣。我几乎可以断定,他们接下来的反扑,会前所未有的猛烈、狡猾和不择手段。我们此刻,既是站在学术舞台的中央,也是站在了风暴眼和狙击镜的十字线上。”

理念的传播,如同在黑暗森林中点燃了一支无比明亮的火把。它确实照亮了前路,吸引了潜在的同伴,让更多智慧开始思考同一方向。但也无疑让自己,成为了所有潜伏在黑暗中的危险——无论是学术上的对手,还是真正的敌人——最醒目的靶子。接下来的路,既要小心翼翼地引导这股新生的、充满活力的学术潮流,使其向着有利于揭示“伪念”本质、开发普适性防护手段的方向发展,借助全球智慧共同对抗危机;又要时刻保持最高级别的警惕,提防来自“蓬莱”的致命暗箭,以及可能混在支持者中的别有用心之徒。

一场在学术思想层面、关乎未来认知范式主导权的无形战争,伴随着掌声与骂声,机遇与杀机,已然悄然拉开了它更加波澜壮阔而又凶险万分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