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阶段二(缓冲): 在锚点之心能量过载事件中,单位有效吸收了目标散逸的规则扰动,显着降低了意外连锁反应的风险评估等级。
* 阶段三(消耗): 在行动末期,单位核心(观测者之核)因未知原因出现不可控异变,规则结构呈现污染态,对局部现实稳定性构成潜在威胁。经实时评估,单位已失去继续运作价值,且存在扩散性风险。
处置决议:
依据《异常实体管控与净化协议》第7条第3款(涉及规则污染及不可控变异体),授权现场执行“彻底净化”程序。
执行记录:
* 执行单位: 净化序列 - 影舞者附属单元(标识:p-Shadow-09)
* 处置方式: 定向规则湮灭光束(第七谱段)
* 时间戳: [一串精确到毫秒的组织内部时间代码]
* 处置结果确认: 目标单位 E-Su-0735 的物理存在、能量签名及意识残留已检测不到任何有效信号。净化完成度:100%。
* 环境监测: 后续扫描显示,局部规则扰动已恢复至基线水平,污染风险解除。
备注\/分析员附注:
单位 E-Su-0735 在本次行动中的利用率符合甚至略高于预期模型。其作为“一次性诱导单元”的部署策略被验证有效,为后续类似高危目标处理提供了可行范式。核心异变原因待进一步分析(归档至项目:Abyssal-Gaze)。
记录到此戛然而止。
林默缓缓收回意念,指尖似乎还残留着数据晶体传来的冰冷触感。他站在原地,信息如同冰水般流过他的意识,没有激起惊涛骇浪,只有深彻骨髓的寒意。苏婉。那个名字对应的,只是一个编号 E-Su-0735。不是失踪,不是意外。她被当作一道缓冲冲击的墙壁,一个引导他行为的诱饵,在使用价值被榨干后,因为核心出现了“污染”迹象,便被像清除掉危险的放射性废料一样,被“彻底净化”了。甚至连她的编号都显得如此随意,如同流水线上的一个产品代码。“利用率符合预期”、“一次性诱导单元”、“提供了可行范式”……这些冰冷的术语,勾勒出一个将生命价值彻底工具化、量化的冷酷世界观。
他沉默着,目光扫过这片无尽的数据坟场。寒风依旧,卷动着死亡的信息尘埃。这里的每一片残骸,或许都曾是一个“项目”,一个“单位”,最终都落得被丢弃、被遗忘的下场。苏婉,只是其中之一。
他的视线重新落回那块数据晶体。在“处置记录”的数据流末尾,他敏锐地捕捉到几缕极其微弱的、几乎要被彻底擦除的能量信号残留。这些残留并非记录本身的内容,更像是处理这份记录的“系统”在不经意间留下的“指纹”。它们像几不可见的丝线,若有若无地指向这片数据坟场的某个更深处,隐隐勾勒出一个非常模糊的坐标印记。那感觉,像是一个负责接收、分类并最终处理这些“垃圾”的低级设施或者临时中转站,在其运作时泄露出的、极其微弱的信号特征。
这个发现,比知晓苏婉的详细结局更有实际意义。一个组织的设施,哪怕是处理废弃物的最底层单元,也可能找到基础的补给品,或者——更重要的——能窥见这个庞大机器在其不那么光鲜的角落是如何运转的。也许能找到低级别的访问日志,废弃的通讯协议,甚至是一些被不当删除的底层指令片段。这些都是拼图的一部分。
他没有在那块记录着冰冷结局的数据晶体前停留太久。那个曾经名叫苏婉的存在,其最后的价值,似乎就是化作了指向另一个可能落脚点的、微不足道的信号。他弯下腰,从旁边捡起一小块尖锐的金属碎片,在那数据晶体旁的“地面”上,刻下了一个简单的箭头标记,指向他感知到的信号方向。这并非纪念,只是一个临时的路标。
然后,他直起身,最后看了一眼这片弥漫着死亡和废弃气息的坟场,将那段冰冷的回响彻底抛在脑后。他迈开脚步,再次走向规则乱流那光怪陆离、充满未知的深处,身影很快被翻涌的混沌色彩所吞没。
前方等待他的,是孤独,是危险,但也可能是通往敌人心脏地带的一丝微光。而过去,已如同这数据坟场中的尘埃,再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