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的光芒刚刚变得显眼,第一只被光芒吸引的、带着病态饥渴的“飞蛾”,已经迫不及待地扑了上来。
苏婉几乎是在收到小满信息的瞬间就回复了:“号码是空号,无法追踪。内容极具标志性,符合‘病态依恋’(Npd倾向混合病娇特质)初期的观察者行为模式。他\/她在炫耀,也在试探。不要回复,保持警惕,我会处理。”
放下手机,苏婉感到一阵棘手。这种藏在暗处的、心理扭曲的观察者,比明确的敌人更难防范。他们行为难以预测,动机极端自私,为了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和“被治愈”的渴望,会做出任何事情。
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将注意力放回陈博士中断前透露的信息上。“有些‘东西’对这种波动异常敏感”——这暗示威胁可能来自非人领域,而“灯塔”这个词,显然是一个关键代码。
她重新打开加密数据库,这次,她不再搜索科学或医学文献,而是将查询范围扩大到被各国政府列为“谣传”或“未解之谜”的档案,关键词包括:“自发性群体癔症”、“物品非自然老化\/修复”、“区域性时间感知异常”,并且全部与“高强度情感创伤”或“特殊脑波活动”进行关联搜索。
搜索结果依然繁杂且大多荒诞,但一条来自某个偏远国家档案馆的、扫描质量极差的旧报告摘要,引起了她的注意。报告提及某小镇在一位深受爱戴的老教师临终前,全镇钟表连续三天走时异常准确,同时多位久病居民声称身体不适奇迹般缓解。报告最终结论归因于“集体心理暗示”,但备注里却有一行小字提到了当时有居民报告看到“空气中如有无形水流扰动”。
苏婉盯着那行字。“无形水流扰动”,这描述……与小满感知到的“时间褶皱”感,以及林小雨看到的“空气扭曲”,是否存在某种关联?林默的能力,或许不仅仅是“治愈”,更是在微观层面短暂地“校准”或“扭曲”了局部的时间规则?而治愈,只是这种更基础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个猜想让她不寒而栗。如果真是这样,林默的价值和危险性,将呈指数级上升。而吸引来的,恐怕就不仅仅是心理变态的“病娇”了。
林小雨在牢房的硬板床上翻了个身,囚服下的身体绷得紧紧的。那种低沉的、来自远方的“嗡鸣”感,从昨夜开始,就变得极具穿透力,仿佛直接在她颅腔内震荡。更让她烦躁的是,一种强烈的、不属于她的渴望感,正沿着那根无形的“锁链”传递过来。
那不是求生的渴望,而是一种……扭曲的、带着占有欲的饥渴。仿佛有另一个灵魂,正隔着遥远的距离,疯狂地觊觎着“灯塔”的光芒,那种贪婪和炽热,甚至干扰到了她自己的感知。
“吵死了……”她用胳膊挡住眼睛,低声咒骂。这种被强行“共享”情感的感觉让她作呕。但与此同时,她发现自己指尖那种能让空气微曲的能力,似乎也随着这股外来“杂音”的增强而变得稍微……容易控制了一点?
她尝试着集中精神,不是去“引导”力量,而是想象着将那烦人的“渴望杂音”从自己的感知中“屏蔽”出去。起初很难,那杂音如同附骨之疽。但几分钟后,她惊讶地发现,当她全力排斥那种外来情感时,她指尖的空气扭曲现象,范围微微扩大了一丝,并且持续了多半秒钟!
这个发现让她冰冷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亮光。难道,这种能力不仅可以被动接收,还可以通过排斥外来的、强烈的负面情感而得到锻炼和增强?那个躲在暗处、散发着令人厌恶气息的“同路人”,或许……能成为她的一块“磨刀石”?
她舔了舔有些干裂的嘴唇,第一次对那个未知的窥视者,产生了一种并非全然敌意的兴趣。也许,在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中,她并非只能被动等待。饥渴的飞蛾扑火时,也会带来光和热,以及……将其焚毁的机会。
林默无意识中散发出的“治愈”波纹,已如涟漪般扩散,开始悄然改变着命运的轨迹,也唤醒了黑暗中,更多饥渴的灵魂。